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思路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4-17页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概况及理论工具 | 第17-25页 |
2.1“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 第17-18页 |
2.1.1“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 | 第17页 |
2.1.2“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 第17-18页 |
2.2 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渊源及成果 | 第18-22页 |
2.2.1 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渊源 | 第18-19页 |
2.2.2 中俄能源合作的成果 | 第19-22页 |
2.3 理论工具 | 第22-25页 |
2.3.1 马克思关于国家利益的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3.2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 | 第23-25页 |
3“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的障碍 | 第25-35页 |
3.1 从政治利益视角考察中俄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障碍 | 第25-28页 |
3.1.1 俄罗斯能源机构设置混乱、“能源保护”主义盛行 | 第25-26页 |
3.1.2 中俄能源战略“偏差”影响两国能源合作 | 第26-28页 |
3.2 从经济利益视角考察中俄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障碍 | 第28-30页 |
3.2.1 中俄能源贸易产品单一 | 第28-29页 |
3.2.2 俄罗斯国内能源投资环境差 | 第29-30页 |
3.3 从法律制度视角考察中俄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障碍 | 第30-31页 |
3.3.1 俄罗斯金融寡头干预能源法律影响中俄能源合作 | 第30-31页 |
3.3.2 中国涉外能源法律制度存在“空白地带” | 第31页 |
3.4 从国际视角考察中俄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障碍 | 第31-35页 |
3.4.1 美国对中俄能源合作进行制衡、对抗 | 第31-32页 |
3.4.2 日本对中俄能源合作展开强势干预 | 第32-35页 |
4 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中俄能源合作中现存障碍的原因分析 | 第35-43页 |
4.1 从政治利益视角分析中俄能源合作现存障碍的原因 | 第35-37页 |
4.1.1“中国威胁论”令俄罗斯政府无法释疑 | 第35-36页 |
4.1.2 俄罗斯能源政策“重欧”导向明显 | 第36-37页 |
4.2 从经济利益视角分析中俄能源合作现存障碍的原因 | 第37-39页 |
4.2.1 中俄小规模经贸限制两国能源合作 | 第37-38页 |
4.2.2 俄罗斯经济“不稳定性”影响中俄能源贸易 | 第38-39页 |
4.3 从法律制度视角分析中俄能源合作现存障碍的原因 | 第39-40页 |
4.3.1 中俄能源合作法律机制尚未建立 | 第39-40页 |
4.3.2 中国的能源法律制度相对滞后 | 第40页 |
4.4 从国际视角分析中俄能源合作现存障碍的原因 | 第40-43页 |
4.4.1 美国“新丝绸之路”意在打击中俄能源合作 | 第40-41页 |
4.4.2 日本或利用地缘因素干预中俄能源合作 | 第41-43页 |
5“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中俄能源合作现存障碍的破解之道 | 第43-51页 |
5.1 中俄政府应在互信基础上实现能源战略对接 | 第43-45页 |
5.1.1 中俄两国应加强沟通,推进能源合作 | 第43-44页 |
5.1.2 促使中俄能源战略实现对接 | 第44-45页 |
5.2 中俄两国应扩大能源贸易规模 | 第45-47页 |
5.2.1 保障能源贸易主体地位,努力扩大贸易规模 | 第45-46页 |
5.2.2 善用多方能源贸易平台加强中俄能源合作 | 第46-47页 |
5.3 中俄应当构建新型能源法律制度平台 | 第47-48页 |
5.3.1 利用上海合作组织构建新型中俄能源合作法律机制 | 第47页 |
5.3.2 中国应尽快出台《能源法》保障能源贸易 | 第47-48页 |
5.4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加强与美、日合作 | 第48-51页 |
5.4.1 推进中美能源合作机制,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 第48-49页 |
5.4.2 建立中日沟通机制,加强合作 | 第49-51页 |
6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