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上牙列-直丝弓矫治系统-微种植钉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1-1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16页 |
1 建模样本 | 第11页 |
2 实验设备 | 第11页 |
3 数据采集 | 第11页 |
4 上牙列-直丝弓矫治系统-微种植钉三维模型的构建 | 第11-14页 |
4.1 上牙列-牙周膜-上颌骨三维模型的构建 | 第11-12页 |
4.2 直丝弓矫治系统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12-13页 |
4.3 微种植体三维模型的建立和装配 | 第13-14页 |
5 参数设定和网格划分 | 第14-16页 |
5.1 设定材料属性 | 第14页 |
5.2 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14-15页 |
5.3 定义材料间接触条件 | 第15页 |
5.4 建立模型参考坐标系 | 第15页 |
5.5 设定位移测量标志点 | 第15-16页 |
结果 | 第16页 |
讨论 | 第16-17页 |
1 关于本研究所建立模型的精确性问题 | 第16-17页 |
2 关于有限元分析法的不足和发展展望 | 第17页 |
结论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上颌第二磨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 第18-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1 基础模型和实验设备 | 第18页 |
2 模型的载荷和约束 | 第18页 |
3 观察和分析指标 | 第18-19页 |
结果 | 第19-23页 |
1 水平向(X轴)的初始位移变化 | 第19-20页 |
2 矢状向(Y轴)的初始位移变化 | 第20-21页 |
3 垂直向(Z轴)的初始位移变化 | 第21-22页 |
4 牙周膜范式应力 | 第22-23页 |
讨论 | 第23-24页 |
1 关于本研究的观察和分析指标 | 第23页 |
2 关于远移上颌第二磨牙的初始位移趋势 | 第23-24页 |
3 关于牙周膜的范式等效应力(VON MISES应力) | 第24页 |
结论 | 第24-25页 |
第三部分 微种植体支抗同时远移上颌第一与第二磨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 第25-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1 基础模型和实验设备 | 第25页 |
2 模型的载荷和约束 | 第25页 |
3 观察和分析指标 | 第25页 |
结果 | 第25-30页 |
1 水平向(X轴)的初始位移变化 | 第25-27页 |
2 矢状向(Y轴)的初始位移变化 | 第27-28页 |
3 垂直向(Z轴)的初始位移变化 | 第28-29页 |
4 牙周膜范式应力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页 |
1 关于同时远移上颌第一与第二磨牙的初始位移趋势 | 第30页 |
2 关于牙周膜的范式等效应力(VON MISES应力) | 第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第四部分 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上牙列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 第31-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1 基础模型和实验设备 | 第31页 |
2 模型的载荷和约束 | 第31页 |
3 观察和分析指标 | 第31页 |
结果 | 第31-35页 |
1 水平向(X轴)的初始位移变化 | 第31-32页 |
2 矢状向(Y轴)的初始位移变化 | 第32-34页 |
3 垂直向(Z轴)的初始位移变化 | 第34-35页 |
4 牙周膜范式应力 | 第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1 关于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上牙列 | 第35页 |
2 关于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上牙列的初始位移趋势 | 第35-36页 |
3 关于牙周膜的范式等效应力(VON MISES应力) | 第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全文总结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综述 | 第41-51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