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高浓度有机氮污水概述 | 第10-16页 |
1.2.1 高浓度有机氮污水的来源与危害 | 第10-11页 |
1.2.2 高浓度有机氮污水的特点与处理难点 | 第11页 |
1.2.3 高浓度有机氮污水的处理方法与现状 | 第11-16页 |
1.3 污水中高浓度氨氮去除方法概述 | 第16-19页 |
1.3.1 生物脱氮法 | 第17-18页 |
1.3.2 化学脱氮法 | 第18页 |
1.3.3 物理化学脱氮法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装置与分析方法 | 第21-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1.3 实验用水 | 第22页 |
2.1.4 实验用活性污泥 | 第22-23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3-24页 |
2.2.1 缺氧/两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装置 | 第23-24页 |
2.2.2 吹脱装置 | 第24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4-28页 |
2.3.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3.2 污水中含氮有机物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3.3 生化池内细菌的鉴定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第3章 缺氧/两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氮污水的运行效果 | 第28-43页 |
3.1 缺氧/两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装置的挂膜 | 第28页 |
3.2 缺氧/两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装置的启动 | 第28-33页 |
3.2.1 装置启动阶段含氮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第29页 |
3.2.2 装置启动阶段COD的去除效果 | 第29-30页 |
3.2.3 装置启动阶段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30-32页 |
3.2.4 装置启动阶段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 | 第32-33页 |
3.3 缺氧/两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装置的运行 | 第33-41页 |
3.3.1 装置运行阶段含氮有机物的变化情况 | 第34-37页 |
3.3.2 装置运行阶段COD的变化情况 | 第37-38页 |
3.3.3 装置运行阶段氨氮的变化情况 | 第38-40页 |
3.3.4 装置运行阶段硝酸盐氮变化的变化情况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缺氧/两级好氧单元构筑物中微生物特征 | 第43-60页 |
4.1 16S rDNA测序方法原理 | 第43-44页 |
4.2 16S rDNA方法测定结果的数据统计 | 第44-48页 |
4.2.1 样品有效序列的统计 | 第44页 |
4.2.2 样品中细菌的分类与多样性分析 | 第44-46页 |
4.2.3 样品数据间的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4.3 单元构筑物中细菌的多样性及分布特点 | 第48-59页 |
4.3.1 缺氧池内细菌的多样性 | 第49-51页 |
4.3.2 一级好氧池内细菌的多样性 | 第51-55页 |
4.3.3 二级好氧池内细菌的多样性 | 第55-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吹脱除氨的影响因素及条件优化 | 第60-76页 |
5.1 吹脱法单因素影响实验 | 第60-65页 |
5.1.1 吹脱时间的影响 | 第60-61页 |
5.1.2 吹脱温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5.1.3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62-63页 |
5.1.4 吹脱气体流量的影响 | 第63-65页 |
5.2 正交法优化吹脱条件实验 | 第65-67页 |
5.2.1 正交法实验设计 | 第65-66页 |
5.2.2 正交法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5.3 响应面法优化吹脱条件实验 | 第67-72页 |
5.3.1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 | 第67-68页 |
5.3.2 模型的建立 | 第68-70页 |
5.3.3 氨氮去除率的响应曲面分析 | 第70-72页 |
5.3.4 最佳条件的确定 | 第72页 |
5.4 正交法和响应面法的比较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