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现代建筑中天井空间传承手法的研究--以江西地区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地域性的趋势第10页
        1.1.2 天井空间的优点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框架第12-13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1页
    2.1 天井的由来第13-14页
    2.2 天井的定义第14-16页
        2.2.1 天井与院落的区别第14-15页
        2.2.2 天井的界定第15-16页
    2.3 天井与地域性的关系第16-21页
        2.3.1 地域性的定义第16页
        2.3.2 天井的地域性第16-17页
        2.3.3 国外地域性理论发展脉络第17-19页
        2.3.4 国内地域性理论发展脉络第19-21页
第3章 传统天井空间特点及启示第21-42页
    3.1 天井的功能第21-22页
        3.1.1 采光纳阳通风防潮第21页
        3.1.2 排水和集水第21页
        3.1.3 防盗和防火第21-22页
        3.1.4 结合厅堂举行活动第22页
    3.2 各地天井特点第22-25页
        3.2.1 陕西地区天井第22-23页
        3.2.2 重庆地区天井第23-25页
        3.2.3 苏州“蟹眼天井”第25页
    3.3 江西地区自然文化背景第25-28页
        3.3.1 自然环境概况第26-27页
        3.3.2 历史文化概况第27-28页
    3.4 江西天井的特点及精神内涵第28-42页
        3.4.1 平面位置与关系第28-30页
        3.4.2 空间秩序第30-32页
        3.4.3 构造特点第32-33页
        3.4.4 屋面坡度和成因第33页
        3.4.5 色彩材料及细部第33-38页
        3.4.6 特殊类型第38页
        3.4.7 精神内涵和对现代建筑启示第38-42页
第4章 现代建筑中天井空间的运用第42-55页
    4.1 公共建筑第42-49页
        4.1.1 入口空间第42-44页
        4.1.2 交通空间第44-46页
        4.1.3 展示空间第46-48页
        4.1.4 休息空间第48-49页
    4.2 住宅建筑第49-54页
        4.2.1 入口空间第50-51页
        4.2.2 交通空间第51-52页
        4.2.3 展示空间第52-53页
        4.2.4 休息空间第53-54页
    4.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传统天井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手法第55-72页
    5.1 传统元素的提取第55-58页
        5.1.1 传统材料和细部的传承第55-57页
        5.1.2 江西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第57-58页
        5.1.3 传统元素传承手法第58页
    5.2 技术的引用第58-63页
        5.2.1 现代结构的运用第58-60页
        5.2.2 现代材料的运用第60-61页
        5.2.3 构造上的变化第61-62页
        5.2.4 江西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第62-63页
        5.2.5 技术引用手法第63页
    5.3 功能的拓展第63-67页
        5.3.1 传统功能的运用第63-64页
        5.3.2 现代功能的拓展第64-66页
        5.3.3 江西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第66页
        5.3.4 功能拓展的手法第66-67页
    5.4 尺度与形态的变化第67-72页
        5.4.1 尺度的扩大第67-69页
        5.4.2 形态的变化第69-70页
        5.4.3 江西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第70-71页
        5.4.4 尺度形态变化的手法第71-72页
第6章 江西地区现代建筑对天井空间的诠释第72-89页
    6.1 程允贤雕塑馆第72-75页
        6.1.1 功能和位置第72-73页
        6.1.2 传统元素的提取第73-74页
        6.1.3 技术的引用第74页
        6.1.4 尺度形态的变化第74-75页
    6.2 九江美术馆第75-78页
        6.2.1 功能和位置第75-76页
        6.2.2 传统元素的提取第76-77页
        6.2.3 技术的引用第77页
        6.2.4 尺度形态的变化第77-78页
    6.3 绿地井象展示中心第78-82页
        6.3.1 功能和位置第79-80页
        6.3.2 传统元素的提取第80-81页
        6.3.3 技术引用第81页
        6.3.4 尺度形态的变化第81-82页
    6.4 八大山人纪念馆新馆第82-85页
        6.4.1 功能和位置第83-84页
        6.4.2 传统元素的提取第84页
        6.4.3 技术的引用第84-85页
        6.4.4 尺度形态的变化第85页
    6.5 章江新区游泳馆第85-88页
        6.5.1 功能和位置第86页
        6.5.2 传统元素的提取第86-87页
        6.5.3 技术的引用第87页
        6.5.4 尺度形态的变化第87-88页
    6.6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7章 结语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IM技术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工作方式研究--基于Revit的住宅小区规划成果展示
下一篇:景德镇地区既有社区养老公共空间改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