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物理学论文--生物声学论文

吊罗山不同生境类型无尾两栖类鸣声特征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无尾两栖类鸣声研究进展第10页
    1.2 鸣声特征与生境的关系第10-11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4页
第二章 材料方法第14-16页
    2.1 采集地生境概况第14页
    2.2 鸣声的野外采集第14页
    2.3 鸣声特征参数的提取记录第14页
    2.4 术语定义第14-15页
    2.5 统计方法第15-16页
第三章 结果第16-48页
    3.1 树栖型生境无尾两栖类的鸣声特征第16-32页
        3.1.1 眼斑刘树蛙第16-17页
        3.1.2 海南刘树蛙第17-19页
        3.1.3 背条跳树蛙第19-20页
        3.1.4 侧条跳树蛙第20-22页
        3.1.5 锯腿水树蛙第22-24页
        3.1.6 红蹼树蛙第24-26页
        3.1.7 斑腿泛树蛙第26-28页
        3.1.8 无声囊泛树蛙第28-30页
        3.1.9 大树蛙第30-32页
    3.2 陆栖型生境无尾两栖类鸣声特征第32-39页
        3.2.1 花姬蛙第32-33页
        3.2.2 粗皮姬娃第33-34页
        3.2.3 泽陆蛙第34-35页
        3.2.4 鳞皮小蟾第35-36页
        3.2.5 黑眶蟾蜍第36-37页
        3.2.6 小弧斑姬蛙第37-38页
        3.2.7 海南拟髭蟾第38-39页
    3.3 水栖型生境无尾两栖类鸣声特征第39-45页
        3.3.1 脆皮大头蛙第39-40页
        3.3.2 海南溪树蛙第40-41页
        3.3.3 大绿臭蛙第41-44页
        3.3.4 小湍蛙第44页
        3.3.5 细刺水蛙第44-45页
    3.4 三种生境类型无尾两栖类鸣声特征的比较第45-48页
第四章 讨论第48-58页
    4.1 树栖型无尾两栖类鸣声特征影响因素分析第48-50页
    4.2 陆栖型无尾两栖类鸣声特征影响因素分析第50-53页
    4.3 水栖型无尾两栖类鸣声特征影响因素分析第53-55页
    4.4 三种生境类型无尾两栖类鸣声特征聚类分析第55-58页
结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件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在慢性盐度胁迫下的转录组分析
下一篇:东寨港红树林蝴蝶群落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