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绪论 | 第7-12页 |
| 一、本课题选题的主旨与意义 | 第7-8页 |
| 二、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8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四、史料来源、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晋唐吐鲁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12-17页 |
| 第一节 吐鲁番地区的地貌特征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吐鲁番地区的水文条件 | 第13-15页 |
| 第三节 吐鲁番地区的气候条件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晋唐吐鲁番地区的本土饮食状况 | 第17-38页 |
| 第一节 农作物与瓜果蔬菜 | 第17-29页 |
| 一、粮食作物(含粮食加工品) | 第17-22页 |
| 二、豆类作物 | 第22-23页 |
| 三、油料作物 | 第23-24页 |
| 四、瓜果、蔬菜 | 第24-29页 |
| 第二节 牲畜及肉类食品 | 第29-33页 |
| —、马 | 第30-31页 |
| 二、牛 | 第31页 |
| 三、羊 | 第31-32页 |
| 四、其他牲畜及肉类食品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酒、调味品及其他食品 | 第33-38页 |
| 一、酒 | 第33-34页 |
| 二、调味品 | 第34-36页 |
| 三、其他食品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晋唐吐鲁番地区的饮食器具与饮食习俗 | 第38-52页 |
| 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饮食器具 | 第38-47页 |
| 一、粮食加工器具 | 第38-40页 |
| 二、烹饪器具 | 第40-42页 |
| 三、食物盛放、进食器具 | 第42-44页 |
| 四、存贮器具 | 第44-47页 |
| 第二节 兼收并蓄的饮食习俗 | 第47-52页 |
| 一、中原农耕文明影响显著 | 第48-49页 |
| 二、胡族习俗浓郁 | 第49-50页 |
| 三、西方文化有所凸显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地位 | 第52-61页 |
| 第一节 吐鲁番地区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分析 | 第52-58页 |
| 一、吐鲁番地区饮食文化的特点 | 第52-54页 |
| 二、吐鲁番地区饮食文化的特点成因 | 第54-58页 |
| 第二节 吐鲁番地区饮食文化的地位 | 第58-61页 |
| 一、国内方面 | 第58-60页 |
| 二、国际方面 | 第60-61页 |
| 结语 | 第61-63页 |
| 附表 | 第63-70页 |
| 一、吐鲁番地区出土晋唐时期的农作物与蔬果 | 第63-66页 |
| 二、吐鲁番地区出土晋唐时期的牲畜及相关物品、肉食品 | 第66-67页 |
| 三、吐鲁番地区出土晋唐时期的粮食加工器具及饮食器具 | 第67-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一、古籍资料 | 第70-71页 |
| 二、今人论著 | 第71-72页 |
| 三、相关论文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