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氧化型谷胱甘肽肌苷复方注射液的制备及其质量分析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英文摘要第10-11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2-13页
前言第13-18页
    1 肝纤维化发病概况第13页
    2 肝纤维化的治疗现状第13-14页
    3 氧化型谷胱甘肽及氧化型谷胱甘肽肌苷复方注射液研究情况第14-16页
        3.1 氧化型谷胱甘肽和肌苷的基本特性第14页
        3.2 氧化型谷胱甘肽和肌苷的药理作用第14-15页
        3.3 氧化型谷胱甘肽肌苷复方注射液的适应症第15页
        3.4 氧化型谷胱甘肽肌苷复方注射液的立题依据第15-16页
    4 研究内容第16-18页
        4.1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第16页
        4.2 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第16-18页
第一章 氧化型谷胱甘肽原料的合成和表征第18-32页
    1 仪器和试药第18页
        1.1 仪器第18页
        1.2 试药第18页
    2 方法与结果第18-29页
        2.1 反应原理第18-19页
        2.2 合成路线筛选及工艺第19-24页
        2.3 产物表征第24-29页
    3 讨论与小结第29-32页
        3.1 合成工艺第29-31页
        3.2 产物表征第31-32页
第二章 氧化型谷胱甘肽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及其稳定性研究第32-49页
    1 仪器和试药第32-33页
        1.1 仪器第32页
        1.2 试药第32-33页
    2 原料制备第33页
    3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建立第33-39页
        3.1 含量测定方法学第33-36页
        3.2 有关物质检测方法学第36-39页
    4 质量研究方法第39-41页
        4.1 理化性质检测第39-41页
        4.2 含量测定第41页
        4.3 有关物质检测第41页
    5 质量研究结果第41-44页
        5.1 理化性质检测结果第41-44页
        5.2 含量测定结果第44页
        5.3 有关物质检测结果第44页
    6 氧化型谷胱甘肽原料稳定性试验第44-47页
        6.1 影响因素试验第44-45页
        6.2 加速试验第45-46页
        6.3 长期试验第46-47页
    7 讨论与小结第47-49页
        7.1 质量研究第47-48页
        7.2 稳定性研究第48-49页
第三章 氧化型谷胱甘肽肌苷复方注射液处方前工艺研究第49-53页
    1 仪器和试药第49页
        1.1 仪器第49页
        1.2 试药第49页
    2 制剂处方工艺的确定第49-50页
    3 制剂生产工艺的开发第50-52页
        3.1 溶液p H考察第50-51页
        3.2 配制过程中溶液稳定性第51页
        3.3 无菌过滤材料对溶液含测的影响第51-52页
    4 讨论与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氧化型谷胱甘肽肌苷复方注射液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研究第53-66页
    1 仪器和试药第53页
        1.1 仪器第53页
        1.2 试药第53页
    2 氧化型谷胱甘肽肌苷复方注射液制备第53-55页
        2.1 处方组成第53-54页
        2.2 制备工艺第54页
        2.3 工艺流程图第54-55页
    3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建立第55-62页
        3.1 含量测定方法学第55-59页
        3.2 有关物质检测方法学第59-62页
    4 质量研究方法第62-63页
        4.1 理化性质检测第62-63页
        4.2 含量测定第63页
        4.3 有关物质检测第63页
    5 质量研究结果第63-64页
        5.1 理化性质检测结果第63-64页
        5.2 含量测定结果第64页
        5.3 有关物质检测结果第64页
    6 讨论与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氧化型谷胱甘肽肌苷复方注射液的稳定性研究第66-71页
    1 仪器和试药第66页
        1.1 仪器第66页
        1.2 试药第66页
    2 方法和结果第66-70页
        2.1 影响因素试验第66-67页
        2.2 加速试验第67-69页
        2.3 长期试验第69-70页
    3 讨论与小结第70-71页
全文总结第71-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综述第77-84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个人简历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健脾益肾化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亏虚夹瘀浊证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芪藤消浊颗粒质量标准提高和组方前后雷公藤成分含量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