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5页 |
1.6.1 创新点 | 第13-14页 |
1.6.2 不足 | 第14-15页 |
2 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1 农业弱质性理论 | 第15页 |
2.2 准公共产品理论 | 第15-16页 |
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16页 |
2.4 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理论 | 第16-17页 |
3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17-30页 |
3.1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 第17-21页 |
3.1.1 早期农业保险阶段(20 世纪 30—40 年代) | 第17页 |
3.1.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保险的发展(1950—1958 年) | 第17-18页 |
3.1.3 市场化改革初期农业保险的发展(1982—1992 年) | 第18-19页 |
3.1.4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农业保险的发展(1993—2003 年) | 第19-20页 |
3.1.5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阶段农业保险的发展(2004 年至今) | 第20-21页 |
3.2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 第21-30页 |
3.2.1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渗透度不断提高 | 第21-23页 |
3.2.2 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不断增加 | 第23-24页 |
3.2.3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多样化 | 第24-25页 |
3.2.4 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 第25页 |
3.2.5 农业保险补贴不断提高 | 第25-27页 |
3.2.6 农业保险经营技术有所进步 | 第27页 |
3.2.7 农业保险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 第27-28页 |
3.2.8 农业保险保费增速放缓 | 第28-30页 |
4 影响我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 第30-35页 |
4.1 农业保险相关法规不健全 | 第30页 |
4.2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不完善 | 第30-31页 |
4.2.1 财政补贴比例分配不合理 | 第30-31页 |
4.2.2 财政补贴方式单一 | 第31页 |
4.2.3 财政补贴品种少 | 第31页 |
4.3 农业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 第31-32页 |
4.4 农业保险经营管理不规范 | 第32-33页 |
4.4.1 农业保险承保管理操作不规范 | 第32页 |
4.4.2 农业保险理赔管理操作不规范 | 第32-33页 |
4.5 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33页 |
4.5.1 再保险市场农业再保险能力不足 | 第33页 |
4.5.2 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保障基金不健全 | 第33页 |
4.6 农户风险管理和保险意识薄弱 | 第33-34页 |
4.7 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匮乏 | 第34-35页 |
5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5-43页 |
5.1 模型的构建 | 第35-37页 |
5.1.1 模型的选取 | 第35页 |
5.1.2 变量的选取 | 第35-36页 |
5.1.3 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5.2 模型的构建 | 第37-41页 |
5.2.1 单位根检验 | 第37-38页 |
5.2.2 协整检验 | 第38-40页 |
5.2.3 误差修正模型 | 第40-41页 |
5.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6 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3-48页 |
6.1 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 第43页 |
6.2 完善我国财政补贴制度 | 第43-44页 |
6.2.1 增强财政补贴比例的弹性 | 第43-44页 |
6.2.2 丰富财政补贴方式 | 第44页 |
6.2.3 因地制宜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 | 第44页 |
6.3 完善农业保险产品设计 | 第44-45页 |
6.4 建立多层次风险保障体系 | 第45-46页 |
6.4.1 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机制 | 第45页 |
6.4.2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保障基金 | 第45-46页 |
6.5 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 第46页 |
6.6 加大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46页 |
6.7 规范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操作 | 第46-47页 |
6.8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 第47页 |
6.9 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