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回采工作面支护论文

和睦山铁矿下盘残矿回收技术实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的意义及达到的目标第10-11页
    1.3 研究技术现状第11-17页
        1.3.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国内外应用现状第11-12页
        1.3.2 放矿理论发展第12-14页
        1.3.3 放矿的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4 残矿产生原因及回采要领第15-16页
        1.3.5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损失形式第16-17页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2章 矿山地质与生产概况第18-32页
    2.1 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概况第18-19页
        2.1.1 交通位置概况第18页
        2.1.2 地形、地貌第18页
        2.1.3 气象第18页
        2.1.4 水文第18-19页
    2.2 矿区地质第19-21页
        2.2.1 矿区地层第19页
        2.2.2 构造第19-20页
        2.2.3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第20-21页
    2.3 矿床地质特征第21-24页
        2.3.1 矿体地质特征第21页
        2.3.2 矿石质量特征第21-24页
    2.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第24-25页
        2.4.1 矿体及其顶底板围岩的稳固性第24页
        2.4.2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第24-25页
    2.5 水文地质第25-27页
        2.5.1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第25-26页
        2.5.2 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第26-27页
        2.5.3 矿坑充水因素分析第27页
    2.6 矿区工程地质特征第27-28页
    2.7 矿山生产概况第28-32页
第3章 下盘残留体实验研究第32-54页
    3.1 实验准备第32-34页
        3.1.1 实验模型设计第32-33页
        3.1.2 实验步骤第33-34页
        3.1.3 实验方案第34页
    3.2 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第34-51页
        3.2.1 4.1m、6.2m、8.3m掘岩高度的放矿实验第34-43页
        3.2.2 5.15m、7.25m、9.35m掘岩高度的放矿实验第43-51页
    3.3 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第51-54页
第4章 和睦山铁矿岩体稳定性分级第54-62页
    4.1 结构面调查及数据整理第54-56页
        4.1.1 结构面调查的方法第54页
        4.1.2 调查结果整理第54-56页
    4.2 矿岩点载荷强度测定第56-58页
        4.2.1 试验步骤与要求第57页
        4.2.2 测定数据与数据处理第57-58页
    4.3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计算与稳定性分级第58-60页
        4.3.1 岩石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第58-59页
        4.3.2 岩体完整性系数Kv第59页
        4.3.3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Q第59-60页
    4.4 结论第60-62页
第5章 下盘残矿回收方案第62-72页
    5.1 最佳掘岩高度的确定第62-64页
        5.1.1 和睦山铁矿入选品位计算第62-64页
        5.1.2 下盘回采最佳掘岩高度确定第64页
    5.2 下盘残矿量计算第64-65页
    5.3 残矿回收工程布置第65-68页
    5.4 残矿回采巷道支护第68-72页
        5.4.1 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巷道组合支护设计第68-69页
        5.4.2 和睦山支护措施第69-72页
第6章 结论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梅山铁矿多端壁倾角下崩矿步距的优化研究
下一篇:露天转地下衔接过程中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