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3.2 对比分析法 | 第17页 |
1.3.3 实证研究法 | 第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概述 | 第19-29页 |
2.1 县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 第19-21页 |
2.1.1 县域经济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县域经济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 县域经济发展 | 第21-24页 |
2.2.1 县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 第21页 |
2.2.2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21-23页 |
2.2.3 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 第23-24页 |
2.3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3.1 科学发展观 | 第24-25页 |
2.3.2 增长极理论 | 第25-26页 |
2.3.3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 第26页 |
2.3.4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26-27页 |
2.3.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第27页 |
2.3.6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及分析 | 第29-39页 |
3.1 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29-33页 |
3.1.1 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29-31页 |
3.1.2 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 第31-33页 |
3.2 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 第33-35页 |
3.2.1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 第33页 |
3.2.2 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 | 第33-34页 |
3.2.3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34页 |
3.2.4 特色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 第34-35页 |
3.2.5 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 第35页 |
3.3 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3.3.1 创新发展意识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 第35-36页 |
3.3.2 相关体制机制及制度保障不健全 | 第36-37页 |
3.3.3 产业结构趋同与产业定位模糊 | 第37页 |
3.3.4 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相对落后 | 第37-38页 |
3.3.5 市场体系与政府执政能力有待改善 | 第38-39页 |
第4章 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 | 第39-51页 |
4.1 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 第39-42页 |
4.1.1 发达地区几种主要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39-41页 |
4.1.2 对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41-42页 |
4.2 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 第42-43页 |
4.2.1 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 第42-43页 |
4.2.2 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 第43页 |
4.3 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 第43-51页 |
4.3.1 破除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和制度障碍 | 第43-44页 |
4.3.2 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 | 第44-46页 |
4.3.3 科学培育县域主导产业 | 第46-47页 |
4.3.4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 第47-48页 |
4.3.5 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 第48-5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1-53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51页 |
5.1.1 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及问题 | 第51页 |
5.1.2 许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 第51页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1-53页 |
5.2.1 体制机制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 | 第51-52页 |
5.2.2 “三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 | 第52页 |
5.2.3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