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范围研究--以集资行为风险为视角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1页
绪论第14-30页
    一、 研究意义第14-17页
    二、 既有文献的研究热点分布与观察第17-23页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17-18页
        (二) 分析结果第18-22页
        (三) 分析结论第22-23页
    三、 研究创新第23-25页
        (一) 研究问题的创新第23页
        (二) 研究角度的创新第23-24页
        (三) 研究观点的创新第24页
        (四) 研究方法的创新第24-25页
    四、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5-30页
第一章 集资行为、风险与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的本体释义第30-54页
    一、 集资行为释义第30-41页
        (一) 集资的界定第30-31页
        (二) 集资与其他相近概念的厘清第31-34页
        (三) 集资行为的基本分类第34-41页
    二、 集资行为风险释义第41-49页
        (一) 集资行为风险的界定第41-44页
        (二) 影响集资行为风险大小的内在因素第44-49页
    三、 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释义第49-54页
        (一) 非法集资犯罪概念的产生第50-51页
        (二) 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的罪名界定范围第51-54页
第二章 我国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法律规制范围的演进、现状与检视第54-84页
    一、 我国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法律规制范围的演进与现状第55-71页
        (一) 我国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法律规制的演进脉络第55-63页
        (二) 我国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的刑法前置性规范与刑法本体性规范现状第63-65页
        (三) 我国非诈骗型非法集资行为规制体系的系统化梳理第65-71页
    二、 我国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法律规制范围检视第71-84页
        (一) 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的抽象危险犯样态分析第72-75页
        (二) 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的犯罪性检视第75-78页
        (三) 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的犯罪化检视第78-84页
第三章 集资行为风险视角的提出第84-118页
    一、 集资行为风险视角提出的价值第84-89页
        (一) 集资行为风险可以体现非法集资犯罪的犯罪性第85-86页
        (二) 集资行为风险可以衡量集资行为的危害性第86-87页
        (三) 集资行为风险可以确定集资行为的犯罪化边界第87-89页
    二、 集资行为风险考量因子之筛选第89-95页
        (一) 现有考量因子之选择——集资对象是否特定第89-92页
        (二) 递补考量因子之一——集资过程是否存在欺诈第92-93页
        (三) 递补影响因子之二——集资用途第93-95页
    三、 实证方法下集资行为风险递补考量因子的证成第95-115页
        (一) 典型案例分析法下集资行为风险考量因子的风险影响力证成第95-100页
        (二) 量化统计分析法下集资用途因子风险影响力的进一步证成第100-115页
    四、 非诈骗型集资行为的风险等级划分第115-118页
第四章 集资行为风险下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范围的合理规划第118-160页
    一、 影响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范围规划的因素第118-130页
        (一) 犯罪范围规划的价值定位:金融自由与金融安全第118-122页
        (二) 犯罪范围规划的政策定位:金融交易本位与金融管理本位第122-124页
        (三) 影响犯罪范围规划的其他因素分析第124-130页
    二、 现有规划方案评述第130-136页
        (一) 现有规划方案略览第131-133页
        (二) 对现有规划方案评价与思考第133-136页
    三、 集资行为风险下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范围规划方案的设计第136-144页
        (一) 第二风险等级内集资行为的结果犯改造第138-140页
        (二) 第三、第四风险等级内集资行为的具体危险犯改造第140-144页
    四、 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范围规划方案的立法表达第144-160页
        (一) 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修改第144-145页
        (二) 集资欺诈罪的增设第145-153页
        (三)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限缩第153-156页
        (四) 重构后的非诈骗型非法集资犯罪范围列示第156-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4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74-175页
后记第175-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联邦定期刑改革研究
下一篇:民国时期广西粮食价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