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序言 | 第10-36页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关键概念与理论框架 | 第13-23页 |
(一) 关键概念 | 第13-20页 |
(二) 本文运用的理论解释框架 | 第20-23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23-33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3-30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0-33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五、主要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35-36页 |
第一章 中国社会性别制度变迁与女性在公共领域的职业发展 | 第36-55页 |
一、中国传统“男女有别”的社会性别制度 | 第36-40页 |
(一) 中国传统性别制度:男女有别 | 第36-39页 |
(二) 女性在公共领导领域的缺失 | 第39-40页 |
二、男女平等社会性别制度的逐步确立 | 第40-45页 |
(一) 传统社会性别模式的近现代变迁 | 第40-43页 |
(二) 女性在公共领导领域的兴起 | 第43-45页 |
三、1949年以来的社会性别模式:从政治型平等到发展型平等 | 第45-55页 |
(一) 改革开放前:政治型平等的社会性别 | 第46-51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型平等社会性别模式的生成 | 第51-55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女性党政领导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现状 | 第55-79页 |
一、中国女性党政领导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环境 | 第55-56页 |
(一) 女性领导人才职业发展的法制渐趋完善 | 第55页 |
(二) 任命、选拔到竞争 | 第55-56页 |
二、当代中国女性党政领导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现状调查 | 第56-68页 |
(一) 职业结构 | 第57-59页 |
(二) 职务类型 | 第59-61页 |
(三) 学历、年龄及背景 | 第61页 |
(四) 职业发展的机会、途径、动机和愿望 | 第61-63页 |
(五) 社会性发展现状 | 第63-68页 |
三、中国女性党政领导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 第68-79页 |
(一) 党政领导职业生涯领域存在性别歧视 | 第68-71页 |
(二) 党政领导职业生涯领域存在社会性别盲视 | 第71-75页 |
(三) 党政领导职业生涯领域存在职业性别隔离 | 第75-76页 |
(四) 国家支持型政策在实践中遭遇的困难:以配额制为例 | 第76-79页 |
第三章 女性党政领导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9-97页 |
一、国家意志 | 第79-84页 |
(一) 国家型塑女性领导人才职业生涯发展 | 第79-82页 |
(二) 国家对女性领导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 第82-84页 |
二、社会观念:两重障碍 | 第84-88页 |
(一) 第一重障碍:女性不宜从政之性别刻板印象 | 第84-85页 |
(二) 第二重障碍:工作领域中的评价机制 | 第85-88页 |
三、大众传媒的塑造机制 | 第88-90页 |
四、家庭角色 | 第90-94页 |
五、个体因素: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 第94-97页 |
(一) 人力资本与女性领导职业生涯发展 | 第94-95页 |
(二) 社会资本与女性领导职业生涯发展 | 第95-97页 |
第四章 促进女性党政领导人才职业发展的构想 | 第97-110页 |
一、优化国家主导的正式制度 | 第97-101页 |
(一) 社会性别建构过程中的国家职能分析 | 第97页 |
(二) 社会性别主流化 | 第97-98页 |
(三) 建设提升女性地位的国家机制 | 第98-100页 |
(四) 社会性别主流化战略的具体措施 | 第100-101页 |
二、构建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 | 第101-103页 |
(一) 反思和质疑现存性别文化 | 第101页 |
(二) 通过教育消除性别偏见 | 第101页 |
(三) 大众传媒的宣传 | 第101-102页 |
(五) 强化家庭功能 | 第102-103页 |
三、女性自我赋权与能力提升 | 第103-110页 |
(一) 培养自我赋权意识 | 第104页 |
(二) 增强自我赋权的能力 | 第104-105页 |
(三) 加强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 第105-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