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目次 | 第15-21页 |
插图 | 第21-23页 |
表格 | 第23-25页 |
1 导论 | 第25-3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25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5-3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5-2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30-3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31-35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5-38页 |
2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一个关于公平与效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第38-87页 |
2.1 引言 | 第38-41页 |
2.2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 第41-62页 |
2.2.1 工作一代的养老负担 | 第41-50页 |
2.2.2 退休一代的养老福利 | 第50-56页 |
2.2.3 政府的财政预算平衡 | 第56-62页 |
2.3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与帕累托效率标准 | 第62-66页 |
2.3.1 帕累托效率标准:人口增长率的作用 | 第62-64页 |
2.3.2 帕累托效率标准的拓展:同时考虑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 | 第64-65页 |
2.3.3 帕累托效率标准的拓展:同时考虑人口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就业率的作用 | 第65-66页 |
2.4 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 第66-76页 |
2.4.1 经济增长对养老保险体系的影响 | 第66-68页 |
2.4.2 资本市场对养老保险体系的影响 | 第68-70页 |
2.4.3 劳动力市场对养老保险体系的影响 | 第70-75页 |
2.4.4 研究发现 | 第75-76页 |
2.5 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 第76-79页 |
2.5.1 关于贫富差距的规范研究 | 第76-77页 |
2.5.2 关于贫富差距的模型研究 | 第77-79页 |
2.6 政治决策机制:投票理论研究 | 第79-84页 |
2.6.1 投票决策模型:养老保险缴费率的决策机制 | 第79-82页 |
2.6.2 投票决策模型:法定退休时间的决策机制 | 第82-84页 |
2.7 小结 | 第84-87页 |
3 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历史与背景 | 第87-120页 |
3.1 改革历史 | 第87-107页 |
3.1.1 初创期的改革(1951-1965年) | 第87-91页 |
3.1.2 暂停冻结期的改革(1966-1976年) | 第91-92页 |
3.1.3 恢复重建期的改革(1977-1990年) | 第92-95页 |
3.1.4 筹资模式调整和缴激励机制建设期的改革(1991-2005年) | 第95-103页 |
3.1.5 新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探索期(2006年至今) | 第103-107页 |
3.2 改革背景 | 第107-116页 |
3.2.1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财政压力 | 第108-110页 |
3.2.2 市场化改革与劳动力流动 | 第110-112页 |
3.2.3 城镇化与城乡差距 | 第112-114页 |
3.2.4 全球化与国外养老改革实践冲击 | 第114-116页 |
3.3 改革面临的问题与阻力 | 第116-118页 |
3.3.1 改革面临的问题 | 第116-117页 |
3.3.2 改革阻力 | 第117-118页 |
3.4 小结 | 第118-120页 |
4 分配公平与运行效率的互补效应——基于动态时间一致性的养老改革 | 第120-151页 |
4.1 引言 | 第120-122页 |
4.2 理论基础 | 第122-125页 |
4.2.1 强调经济功能的研究 | 第122-123页 |
4.2.2 强调强调投资收益的研究 | 第123-124页 |
4.2.3 强调预算平衡的研究 | 第124-125页 |
4.3 互补效应的内涵与动态时间一致性模型 | 第125-131页 |
4.3.1 分配公平与运行效率之间的互补效应 | 第126-128页 |
4.3.2 动态时间一致性模型 | 第128-131页 |
4.4 动态时间一致性原则下的互补效应分析 | 第131-139页 |
4.4.1 基于互补效应最大化的动态投资收益率分析 | 第132-133页 |
4.4.2 基于互补效应最大化的社会福利增量分析 | 第133-139页 |
4.5 经验检验:来自中国的证据 | 第139-148页 |
4.5.1 数据来源及参数设定 | 第139-141页 |
4.5.2 分析所用指标的描述与统计分析 | 第141页 |
4.5.3 1978-2012年间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动态时间一致性检验 | 第141-145页 |
4.5.4 对2014-2044年间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动态时间一致性的预测 | 第145-148页 |
4.6 小结 | 第148-151页 |
5 形式公平与运行效率的替代效应——基于实质公平的养老改革 | 第151-189页 |
5.1 引言 | 第151-153页 |
5.2 理论基础 | 第153-158页 |
5.3 公平决策模型、替代效应与实质公平的内涵 | 第158-165页 |
5.3.1 公平决策模型 | 第159-163页 |
5.3.2 替代效应的内涵及其度量分析指标 | 第163-165页 |
5.3.3 实质公平的内涵及其度量分析指标 | 第165页 |
5.4 基于实质公平的替代效应分析 | 第165-171页 |
5.4.1 替代效应的存在区间及个体异质性和失业风险的影响 | 第166-167页 |
5.4.2 对比分析不同养老保险体系的替代效应 | 第167-170页 |
5.4.3 形式公平和运行效率的取舍:替代效应对实质公平的影响 | 第170-171页 |
5.5 经验检验:来自中国的证据 | 第171-186页 |
5.5.1 度量指标结构及数据来源说明 | 第171页 |
5.5.2 检验不同养老保险体系的替代效应:不考虑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情形 | 第171-177页 |
5.5.3 检验不同养老保险体系的替代效应:考虑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情形 | 第177-179页 |
5.5.4 对实质公平性的检验:个人维度 | 第179-180页 |
5.5.5 对实质公平性的检验:制度维度 | 第180-182页 |
5.5.6 检验不同参保者在同一养老保险体系中的投资收益率:个人维度上的绝对水平值比较 | 第182-185页 |
5.5.7 检验同一参保者在不同养老保险体系中的投资收益率:制度维度上的绝对水平值比较 | 第185-186页 |
5.6 小结 | 第186-189页 |
6 城乡户籍与性别的重叠效应——基于身份公平的养老改革 | 第189-216页 |
6.1 引言 | 第189-190页 |
6.2 理论基础 | 第190-195页 |
6.2.1 关于城乡差异的研究 | 第191-193页 |
6.2.2 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 | 第193-195页 |
6.3 基于身份差异的代际交叠模型 | 第195-203页 |
6.3.1 个人行为 | 第196-197页 |
6.3.2 厂商行为 | 第197-198页 |
6.3.3 政府行为 | 第198页 |
6.3.4 市场出清的条件 | 第198-199页 |
6.3.5 模型求解与结果讨论 | 第199-203页 |
6.4 重叠效应、身份公平及其实现途径 | 第203-214页 |
6.4.1 重叠效应的缘起:户籍身份的标签效应 | 第203-205页 |
6.4.2 重叠效应的缘起:性别身份的标签效应 | 第205-208页 |
6.4.3 重叠效应的涅磐:户籍与性别的交互作用 | 第208-210页 |
6.4.4 身份公平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 第210-214页 |
6.5 小结 | 第214-216页 |
7 不同养老保险体制的对比研究——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占优策略 | 第216-236页 |
7.1 引言 | 第216-217页 |
7.2 理论基础 | 第217-220页 |
7.2.1 关于运行效率的研究 | 第217-219页 |
7.2.2 关于分配公平的研究 | 第219-220页 |
7.3 模型建立与分析求解 | 第220-226页 |
7.3.1 社会福利函数 | 第221页 |
7.3.2 个人的行为 | 第221-222页 |
7.3.3 厂商的行为 | 第222-223页 |
7.3.4 政府的行为 | 第223-224页 |
7.3.5 模型求解 | 第224-226页 |
7.4 模型结果讨论与经验分析 | 第226-233页 |
7.4.1 制度的运行效率 | 第227-230页 |
7.4.2 制度的分配公平性 | 第230-233页 |
7.5 小结 | 第233-236页 |
8 公平与效率对养老改革的双重约束——延迟退休?还是并轨? | 第236-261页 |
8.1 引言 | 第236-238页 |
8.2 理论基础 | 第238-242页 |
8.3 模型分析 | 第242-248页 |
8.4 经验检验:来自中国的证据 | 第248-259页 |
8.4.1 参数设置、指标计算及数据来源 | 第248-250页 |
8.4.2 对延迟退休和并轨在解决养老金亏空问题上的效果进行模拟分析 | 第250-253页 |
8.4.3 对延迟退休和并轨两种养老改革方案的代内公平性及代际公平性进行模拟分析 | 第253-256页 |
8.4.4 对两种养老改革方案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模拟分 | 第256-259页 |
8.5 小结 | 第259-261页 |
9 养老金亏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动效应——普遍延迟退休,还是分类延迟退休? | 第261-276页 |
9.1 引言 | 第261-263页 |
9.2 理论基础 | 第263-265页 |
9.3 研究假设与模型 | 第265-268页 |
9.3.1 研究假设 | 第265-266页 |
9.3.2 模型 | 第266-268页 |
9.4 延迟退休方案的选择机制 | 第268-271页 |
9.4.1 养老金亏空与失业率双重制约下的退休方案选择 | 第268-270页 |
9.4.2 基于政治可行性的延迟退休方案选择 | 第270-271页 |
9.5 数据模拟 | 第271-274页 |
9.5.1 模拟分析延迟退休对养老金亏空的影响 | 第271-272页 |
9.5.2 模拟分析延迟退休对失业率的影响 | 第272-273页 |
9.5.3 模拟分析不同延迟退休方案的政治可行性 | 第273-274页 |
9.6 小结 | 第274-276页 |
10 结论 | 第276-281页 |
10.1 研究结论 | 第276-279页 |
10.2 研究展望 | 第279-281页 |
参考文献 | 第281-3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3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