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开采规划优化问题的描述 | 第11-12页 |
1.2 开采规划优化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开采规划优化研究的应用前景 | 第13-14页 |
1.4 开采规划优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试错法 | 第14-15页 |
1.4.2 数学规划法 | 第15-17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17-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露天矿开采规划优化的原理 | 第19-37页 |
2.1 应用锥体排除法产生地质最优开采体 | 第20-25页 |
2.1.1 产生地质最优开采体的原理 | 第20-25页 |
2.2 应用动态规划法对地质最优开采体进行排序 | 第25-34页 |
2.2.1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 | 第26-27页 |
2.2.2 动态规划的应用条件 | 第27页 |
2.2.3 建立动态规划模型的基本步骤 | 第27-28页 |
2.2.4 动态规划法优化采剥计划的思路 | 第28-30页 |
2.2.5 动态规划法优化采剥计划的算法步骤 | 第30-34页 |
2.3 露天采剥计划的原理的实际问题的处理 | 第34-35页 |
2.3.1 落在锥体边缘的块体的处理 | 第34页 |
2.3.2 帮坡角的处理 | 第34-35页 |
2.3.3 动态排序的无后效性处理 | 第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某露天铜矿数字矿床模型的建立 | 第37-45页 |
3.1 矿区工程概况 | 第37-38页 |
3.2 矿区钻孔数据的建立 | 第38-39页 |
3.3 开采现状图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4 矿体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3.5 块体模型(品位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3.6 最终境界 | 第43-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露天矿开采规划优化程序研究 | 第45-49页 |
4.1 软件需求分析 | 第45-46页 |
4.2 程序应用 | 第46-47页 |
4.2.1 读取基础数据 | 第46页 |
4.2.2 地质最优开采体的产生 | 第46-47页 |
4.2.3 地质最优开采体的动态排序 | 第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某露天铜矿的全境界开采规划优化 | 第49-61页 |
5.1 数据的准备 | 第49-52页 |
5.1.1 块体数据 | 第49-50页 |
5.1.2 矿区开采技术及其经济指标 | 第50-52页 |
5.2 地质最优开采体的产生及其动态排序 | 第52-55页 |
5.3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5页 |
5.4 开采规划优化结果在采矿中的应用 | 第55-58页 |
5.5 本模型优化模型的优点 | 第58-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露天矿分期境界开采规划优化 | 第61-65页 |
6.1 分期开采规划优化程序和全境界开采规划优化程序的区别 | 第61-62页 |
6.2 分期采剥计划优化程序 | 第62-63页 |
6.3 优化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6.4 本模型存在的不足 | 第6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开采规划优化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 第65-69页 |
7.1 变量参数的选取 | 第65-66页 |
7.2 正交试验设计及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8.1 结论 | 第69-70页 |
8.2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