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研究区勘探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1 层序地层与沉积相划分 | 第15页 |
1.3.2 寒武系碳酸盐储层成岩作用形成机制研究 | 第15-16页 |
1.3.3 寒武系碳酸盐储层类型研究 | 第16页 |
1.3.4 寒武系碳酸盐储层类型与储层发育分布研究 | 第16页 |
1.3.5 寒武系储层储集性发育评价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18页 |
1.6 论文的主要认识 | 第18-21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9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21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1-22页 |
2.3 寒武系地层发育特征与岩石组构分析 | 第22-29页 |
2.3.1 寒武系地层发育特征 | 第22-24页 |
2.3.2 寒武系岩石组构分析 | 第24-29页 |
第3章 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与沉积相展布 | 第29-43页 |
3.1 寒武系三级层序划分与三级层序格架建立 | 第29-34页 |
3.1.1 寒武系前人划分方案 | 第29页 |
3.1.2 寒武系碳酸盐岩三级层序界面特征及沉积序列变化 | 第29-32页 |
3.1.3 寒武系碳酸盐岩三级层序特征 | 第32-34页 |
3.2 寒武系三级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特征 | 第34-35页 |
3.2.1 寒武系沉积类型 | 第34-35页 |
3.3 寒武系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5-40页 |
3.4 寒武系构造、沉积格局演化 | 第40-43页 |
第4章 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特征 | 第43-81页 |
4.1 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序列 | 第43-47页 |
4.1.1 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 | 第43-46页 |
4.1.2 寒武系成岩作用序列 | 第46-47页 |
4.2 寒武系碳酸盐岩白云石化作用特征与机制 | 第47-63页 |
4.2.1 寒武系白云石(岩)的矿物学特征与成因类型 | 第47-50页 |
4.2.2 寒武系白云石化作用与层序、沉积相的关系分析 | 第50-59页 |
4.2.3 寒武系白云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9-61页 |
4.2.4 寒武系白云石化作用机制与模式 | 第61-63页 |
4.3 寒武系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特征与机制 | 第63-76页 |
4.3.1 寒武系溶蚀现象 | 第63-65页 |
4.3.2 溶蚀作用期次认识 | 第65-68页 |
4.3.3 溶蚀期次及其与层序和沉积相的关系 | 第68-75页 |
4.3.4 寒武系溶蚀作用机制与模式 | 第75-76页 |
4.4 寒武系碳酸盐岩热液作用 | 第76-79页 |
4.4.1 阴极发光特征 | 第77页 |
4.4.2 包裹体均一法温度特征 | 第77-79页 |
4.4.3 热液作用机制分析 | 第79页 |
4.5 寒武系储层形成机制 | 第79-81页 |
第5章 寒武系储层发育分布与评价 | 第81-106页 |
5.1 寒武系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 | 第81-83页 |
5.2 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类型 | 第83-87页 |
5.3 钻井、露头剖面上寒武系储层解剖 | 第87-95页 |
5.3.1 露头剖面储层解剖 | 第87-90页 |
5.3.2 钻井储层解剖 | 第90-93页 |
5.3.3 寒武系各层系主要储层类型发育情况 | 第93-95页 |
5.4 寒武系储层发育及其与三级层序的关系讨论 | 第95-97页 |
5.5 寒武系储层发育分布 | 第97-99页 |
5.6 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评价 | 第99-106页 |
5.6.1 研究区寒武系储层孔渗特征 | 第99-101页 |
5.6.2 研究区寒武系储层厚度分布 | 第101-103页 |
5.6.3 研究区寒武系储集层评价 | 第103-106页 |
认识和结论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