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2章 发展家庭农场模式的基本理论 | 第14-19页 |
2.1 家庭农场的概念与特征 | 第14-15页 |
2.1.1 家庭农场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家庭农场的特征 | 第15页 |
2.2 相关的基本理论 | 第15-19页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第16页 |
2.2.2 土地产权理论 | 第16-17页 |
2.2.3 规模经营理论 | 第17-18页 |
2.2.4 诱发性制度变迁理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国内外发展家庭农场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19-26页 |
3.1 国外家庭农场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19-23页 |
3.1.1 建立在土地产权明晰基础上的中小型家庭农场经营为主体 | 第19-20页 |
3.1.2 采取土地适度集中的大规模经营方式 | 第20-21页 |
3.1.3 注重农业技术推广和专业化经营 | 第21-22页 |
3.1.4 发挥农协、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 | 第22-23页 |
3.2 国内家庭农场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23-26页 |
3.2.1 政府鼓励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 第23-24页 |
3.2.2 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24-26页 |
第4章 辽宁省发展家庭农场的 SWOT 解析 | 第26-39页 |
4.1 辽宁省农业发展概况 | 第26页 |
4.2 辽宁省发展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4.2.1 发展家庭农场的现有基础条件 | 第26-28页 |
4.2.2 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 | 第28-29页 |
4.3 辽宁省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9-32页 |
4.3.1 基于经济理论的分析 | 第29-31页 |
4.3.2 基于现实情况的分析 | 第31-32页 |
4.4 辽宁省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劣势分析(SW) | 第32-35页 |
4.4.1 耕地资源具有竞争优势 | 第32页 |
4.4.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32-33页 |
4.4.3 农民文化素质日益提高 | 第33-34页 |
4.4.4 家庭农场发展起步较晚 | 第34页 |
4.4.5 农业生产资金不足 | 第34-35页 |
4.5 辽宁省发展家庭农场的机会与威胁分析(OT) | 第35-38页 |
4.5.1 政府鼓励与提倡 | 第35-36页 |
4.5.2 发达国家与地区成功的经验 | 第36页 |
4.5.3 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 第36-37页 |
4.5.4 农业社会化服务缺乏 | 第37页 |
4.5.5 政府财政补贴力度不大 | 第37-38页 |
4.6 辽宁省发展家庭农场的分析结论 | 第38-39页 |
第5章 发展辽宁省家庭农场模式的策略建议 | 第39-44页 |
5.1 进一步优化土地流转政策 | 第39-40页 |
5.2 多方式加强家庭农场的资金支持 | 第40-41页 |
5.3 建立农村配套服务系统 | 第41-42页 |
5.4 培育典型家庭农场发挥辐射作用 | 第42-43页 |
5.5 发展多元化特色家庭农场模式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作者简介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