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研究局限 | 第16-17页 |
一、 研究创新 | 第16-17页 |
二、 研究局限 | 第17页 |
第二章 邻避冲突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第17-23页 |
第一节 邻避冲突的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一、 邻避设施 | 第17-18页 |
二、 邻避冲突 | 第18页 |
三、 环境领域邻避设施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环境邻避冲突的理论分析 | 第19-23页 |
一、 理论归纳 | 第19-22页 |
二、 冲突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环境领域邻避冲突的基本特征——以松江垃圾焚烧厂为例 | 第23-29页 |
第一节 事件回顾 | 第23-27页 |
一、 民众的担忧——饱受质疑的垃圾焚烧厂 | 第25-26页 |
二、 政府的无奈——满负荷的垃圾填埋场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环境领域的邻避冲突特征 | 第27-29页 |
一、 社区民众:公共权益受损和集体认同产生 | 第27页 |
二、 组织:组织形式松散和内部无序 | 第27-28页 |
三、 政府:被动应对与妥协解决相结合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环境领域邻避冲突的成因分析 | 第29-39页 |
第一节 社区民众层面 | 第29-34页 |
一、 直接危害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第29-31页 |
二、 直接影响社区房价 | 第31页 |
三、 环境权利意识的觉醒 | 第31-32页 |
四、 社区信息的不正确传播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政府层面 | 第34-38页 |
一、 效益至上的工作理念 | 第34-35页 |
二、 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 | 第35-36页 |
三、 流于形式的信息公开 | 第36-37页 |
四、 日趋恶化的信任危机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社会第三方层面 | 第38-39页 |
一、 社会中介机构缺乏行业自律,环评报告往往流于形式 | 第38-39页 |
二、 社会监督缺位,缺乏独立的民间监督机构 | 第39页 |
第五章 :应对邻避冲突现象的措施与途径 | 第39-53页 |
第一节 社区民众层面 | 第40-45页 |
一、 科学布局、制定标准、严格监测 | 第40-41页 |
二、 有效的补偿机制 | 第41-43页 |
三、 合理的手段选择 | 第43-44页 |
四、 正确的信息引导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政府层面 | 第45-49页 |
一、 转变政府决策理念 | 第45-46页 |
二、 引入公民参与机制 | 第46-47页 |
三、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 | 第47-49页 |
四、 加强政府的示范作用 | 第49页 |
第三节 社会第三方层面 | 第49-53页 |
一、 规范社会中介机构 | 第50-51页 |
二、 建立民间监督机构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9页 |
关于环境领域邻避冲突的调查问卷 | 第64-66页 |
松江区固废综合处置厂技术升级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示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