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3 澳门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第2章 澳门当代住宅发展及其他国家集合住宅分析 | 第18-28页 |
2.1 1981~1990阶段的平稳发展期 | 第18-19页 |
2.1.1 1981~1990阶段私人住宅的发展 | 第18-19页 |
2.1.2 1981~1990阶段公共住房的发展 | 第19页 |
2.2 1991~2000阶段的跃进式的过度开发期 | 第19-20页 |
2.2.1 1991~2000阶段私人住宅的发展 | 第19页 |
2.2.2 1991~2000阶段公共住房的发展 | 第19-20页 |
2.3 2001至今楼市全面复苏及高速发展期 | 第20-22页 |
2.3.1 2001至今私人住宅的发展 | 第20-22页 |
2.3.2 2001至今公共住宅的发展 | 第22页 |
2.4 其他国家集合住宅案例分析研究 | 第22-27页 |
2.4.1 新加坡住宅设计概况 | 第22-23页 |
2.4.2 香港住宅设计概况 | 第23-25页 |
2.4.3 荷兰住宅设计概况 | 第25-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澳门填海区集合住宅规划布局分析 | 第28-36页 |
3.1 外港新填海区规划总平面分析 | 第28-31页 |
3.1.1 规划区域简介 | 第28-29页 |
3.1.2 规划分析 | 第29-30页 |
3.1.3 规划建议 | 第30-31页 |
3.2 黑沙环填海区规划总平面分析 | 第31-34页 |
3.2.1 规划区域简介 | 第31-32页 |
3.2.2 规划分析 | 第32-33页 |
3.2.3 规划建议 | 第33-34页 |
3.3 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澳门填海区集合住宅建筑单元分析 | 第36-58页 |
4.1 外港新填海区住宅平面分析 | 第36-43页 |
4.1.1 东南亚花园 | 第36-38页 |
4.1.2 环宇豪庭 | 第38-40页 |
4.1.3 建兴龙广场 | 第40-42页 |
4.1.4 外港新填海区住宅平面分析总结 | 第42-43页 |
4.2 黑沙环填海区住宅平面分析 | 第43-53页 |
4.2.1 保利达花园 | 第43-45页 |
4.2.2 东华新村 | 第45-47页 |
4.2.3 广福祥花园 | 第47-49页 |
4.2.4 海滨花园与金山花园 | 第49-51页 |
4.2.5 御景湾 | 第51-52页 |
4.2.6 黑沙环填海区住宅平面分析总结 | 第52-53页 |
4.3 填海区住宅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元素 | 第53-56页 |
4.3.1 立面及造型 | 第53-54页 |
4.3.2 建筑色彩 | 第54页 |
4.3.3 廊柱与骑楼 | 第54-55页 |
4.3.4 空调机位 | 第55页 |
4.3.5 露台 | 第55-56页 |
4.4 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澳门建筑条例对集合住宅建设影响的探讨 | 第58-68页 |
5.1 住宅房间面积的规定 | 第58-60页 |
5.1.1 都市楼宇总规章 | 第58-59页 |
5.1.2 最小居住面积 | 第59-60页 |
5.2 总建筑面积及覆盖率计算 | 第60-63页 |
5.2.1 地段种类对应不同的净覆 | 第60-61页 |
5.2.2 净地积比率与净土地覆盖率的互动关系 | 第61-63页 |
5.3 高度限制 | 第63-64页 |
5.3.1 街影条例限制高层建筑的高度和面积 | 第63页 |
5.3.2 楼宇高度及地段可建造性 | 第63-64页 |
5.4 其他住宅建筑设计的限制因素 | 第64-67页 |
5.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