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注释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汉赋:汉魏六朝诗歌学问化的前奏 | 第16-21页 |
注释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汉魏晋诗赋摹拟与学问化 | 第21-38页 |
第一节 诗赋摹拟成为作者借以“立言”扬名的重要凭借 | 第23-27页 |
第二节 诗赋摹拟成为一种“体物”的竞技艺术 | 第27-31页 |
第三节 诗赋摹拟促使诗赋体制本身的竞技表现性因素得以凸显 | 第31-34页 |
注释 | 第34-38页 |
第四章 诗乐分途与魏晋诗歌人工途辙的确立 | 第38-70页 |
第一节 诗乐分途之势与作为诗体观念的确立 | 第38-45页 |
第二节 诗乐分途之后诗歌建立人工途辙的时代要求 | 第45-59页 |
第三节 俗乐新声背景下别构“雅正”新体的诗法意识与实践 | 第59-67页 |
注释 | 第67-70页 |
第五章 玄谈、玄言诗与学问化 | 第70-89页 |
第一节 学问:玄谈和玄言诗的一个要素 | 第70-74页 |
第二节 从口谈到笔咏:玄言诗在玄风转变中的角色意义 | 第74-78页 |
第三节 从“遣有”到“即有”:玄言诗转入山水诗的内在理路 | 第78-85页 |
注释 | 第85-89页 |
第六章 元嘉山水诗的学问化因素及其特征 | 第89-122页 |
第一节 “理势之自然”与“以才济变” | 第90-97页 |
第二节 琢炼与自然 | 第97-105页 |
第三节 生新与陈熟 | 第105-114页 |
注释 | 第114-122页 |
第七章 魏晋六朝诗歌的性情与学问关系的探讨 | 第122-128页 |
注释 | 第126-128页 |
附录 | 第128-137页 |
注释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45-146页 |
后记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