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 | 第12页 |
1.2 CO_2气体的控制 | 第12-13页 |
1.3 CO_2气体的转化利用技术 | 第13-18页 |
1.3.1 生物固定法 | 第14-15页 |
1.3.2 催化加氢法 | 第15页 |
1.3.3 光催化反应法 | 第15-16页 |
1.3.4 电化学转化法 | 第16-18页 |
1.4 电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 | 第18-23页 |
1.4.1 金属电极表面电催化还原CO_2机理分析 | 第18-22页 |
1.4.2 其他电极材料电还原CO_2 | 第22页 |
1.4.3 电还原CO_2中其他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1.5 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和质子继电器 | 第23-24页 |
1.6 本文的选题思想和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胺基羧酸质子继电器促进块体铟电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 | 第26-43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2.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第27-28页 |
2.2.2 实验反应装置 | 第28页 |
2.2.3 电还原CO_2产物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2.3 块体铟电催化还原CO_2至甲酸的性能 | 第31-33页 |
2.3.1 不同电位下EDTA促进块体铟电还原CO_2的性能 | 第31-32页 |
2.3.2 恒电位下EDTA促进块体铟电还原CO_2的性能 | 第32-33页 |
2.4 EDTA促进块体铟电还原CO_2至甲酸机理分析 | 第33-38页 |
2.4.1 块体铟电还原CO_2的电还原活性测试 | 第33-34页 |
2.4.2 EDTA浓度对块体铟电还原CO_2的电还原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3 EDTA对块体铟电还原CO_2的电还原机理分析 | 第35-38页 |
2.5 验证EDTA促进块体铟电还原CO_2至甲酸的机理 | 第38-40页 |
2.6 EDTA促进块体材料电还原CO_2至甲酸的应用 | 第40-4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胺基羧酸质子继电器促进纳米锡电极电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 | 第43-56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3.3 水热法合成SNO_2样品电催化还原CO_2 | 第45-50页 |
3.3.1 SnO_2样品制备方法 | 第45页 |
3.3.2 样品XRD和TEM表征 | 第45-46页 |
3.3.3 样品XPS表征 | 第46页 |
3.3.4 纳米SnO_2/GC电极的制备和两体系电还原活性测试 | 第46-48页 |
3.3.5 不同电位下EDTA促进纳米锡电还原CO_2的性能 | 第48-49页 |
3.3.6 恒电位下EDTA促进纳米锡电还原CO_2至甲酸的研究 | 第49-50页 |
3.4 EDTA促进纳米锡电还原CO_2至甲酸机理分析 | 第50-54页 |
3.4.1 EDTA对纳米SnO_2电还原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2 EDTA吸附促进质子转移 | 第51-53页 |
3.4.3 胺基羧酸类物质对纳米锡电还原的影响 | 第53页 |
3.4.4 EDTA在两电极体系电还原效果的差异分析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4.1 结论 | 第56-57页 |
4.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