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4 理论及文献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4.1 P2P借贷行业风险监管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1.4.2 国内外P2P借贷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6.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P2P行业发展现状 | 第19-28页 |
2.1 我国P2P行业发展沿革 | 第19-20页 |
2.2 我国P2P行业的运营模式及其风险 | 第20-24页 |
2.2.1 纯平台模式及其风险 | 第21-22页 |
2.2.2 保本/保本息模式及其风险 | 第22-23页 |
2.2.3 债权转让模式及其风险 | 第23-24页 |
2.3 我国P2P行业的风险监管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2.3.1 国外P2P行业的风险监管体系 | 第24-25页 |
2.3.2 我国P2P行业的风险监管体系 | 第25-27页 |
2.3.3 我国P2P行业的风险监管问题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P2P行业的风险类型及度量指标体系 | 第28-37页 |
3.1 外部风险 | 第28-29页 |
3.2 内部风险 | 第29-32页 |
3.2.1 经营风险 | 第29-30页 |
3.2.2 信用风险 | 第30-32页 |
3.2.3 信息披露风险 | 第32页 |
3.3 P2P平台风险度量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7页 |
3.3.1 风险度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2-33页 |
3.3.2 内部风险度量指标 | 第33-35页 |
3.3.3 外部风险度量指标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基于Logistic模型的P2P借贷平台风险度量 | 第37-50页 |
4.1 Logistic模型的特点及适用性 | 第37-38页 |
4.1.1 Logistic模型的特点 | 第37页 |
4.1.2 Logistic回归模型对P2P行业的适用性 | 第37-38页 |
4.2 Logistic回归模型原理介绍 | 第38-40页 |
4.2.1 因子分析法 | 第38-39页 |
4.2.2 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39-40页 |
4.3 P2P借贷平台Logistic风险度量模型分析 | 第40-48页 |
4.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40-41页 |
4.3.2 因子分析处理 | 第41-45页 |
4.3.3 Logistic风险度量模型的实证结果 | 第45-48页 |
4.3.4 Logistic风险度量模型预测能力检验 | 第48页 |
4.4 P2P借贷平台Logistic风险度量模型的实际运用 | 第48-50页 |
4.4.1 判断P2P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康 | 第48-49页 |
4.4.2 预警P2P平台倒闭风险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我国P2P行业的风险监管政策建议 | 第50-56页 |
5.1 风险监管的基本原则 | 第50-51页 |
5.1.1 金融创新容忍原则 | 第50页 |
5.1.2 行为监管原则 | 第50页 |
5.1.3 监管一致性原则 | 第50-51页 |
5.1.4 消费者保护原则 | 第51页 |
5.2 风险监管的内容 | 第51-55页 |
5.2.1 完善对法律风险的防范 | 第51-52页 |
5.2.2 防控经营风险的监管措施 | 第52-53页 |
5.2.3 防控信用风险的监控措施 | 第53-54页 |
5.2.4 控制信息披露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54页 |
5.2.5 监管部门的其他措施 | 第54-55页 |
5.3 行业自律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