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一、论文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2-17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关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来源问题 | 第12-13页 |
(二)城乡分离与对立产生的根源问题 | 第13-14页 |
(三)关于城乡之间发展的趋势走向 | 第14-15页 |
(四)实现城乡融合的路径选择问题 | 第15页 |
(五)我国的城乡关系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 第15-16页 |
(六)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写作思路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写作思路 | 第17-18页 |
(三)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 | 第19-38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形成的条件 | 第19-24页 |
(一)时代条件 | 第19-20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4-38页 |
(一)城乡分离与对立的思想 | 第24-30页 |
(二)城乡融合思想 | 第30-33页 |
(三)关于城乡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 | 第33-36页 |
(四)科学技术在城乡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列宁的城乡关系思想及实践 | 第38-51页 |
一、列宁城乡关系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38-40页 |
(一)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与农奴制残余 | 第38-39页 |
(二)先进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小农经济并存 | 第39页 |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 第39-40页 |
二、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40-45页 |
(一)俄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内在逻辑 | 第40-43页 |
(二)城乡对立对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 第43-45页 |
三、列宁对俄国城乡关系的实践探索 | 第45-51页 |
(一)消灭阶级剥削,建立工农联盟 | 第45-46页 |
(二)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 第46-47页 |
(三)城市带动农村,注重城乡融合 | 第47-48页 |
(四)工业与农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生产力 | 第48-49页 |
(五)大力推行惠农政策 | 第49-51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51-61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关系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51-55页 |
(一)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 | 第51-52页 |
(二)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 | 第52-53页 |
(三)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 第53-54页 |
(四)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立场 | 第54-55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关系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 第55-61页 |
(一)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遵循城乡发展规律 | 第55-57页 |
(二)坚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 第57-58页 |
(三)以城带乡,城乡制度并轨 | 第58-60页 |
(四)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城乡关系 | 第61-74页 |
一、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现状 | 第61-66页 |
(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城乡经济差距逐渐拉大 | 第61-63页 |
(二)城乡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但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 | 第63-65页 |
(三)城市扩张与失地农民的利益冲突 | 第65页 |
(四)城乡生态关系失衡 | 第65-66页 |
二、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城乡关系的具体措施 | 第66-74页 |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 第67-69页 |
(二)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 第69-70页 |
(三)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 第70-71页 |
(四)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 第71-72页 |
(五)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