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生物炭简介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 第16页 |
1.3.2 生物炭对土壤持水保肥方面的影响研究 | 第16-17页 |
1.3.3 生物炭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 | 第17-18页 |
1.3.4 生物炭农业用量及对作物生长效应方面的影响研究 | 第18-19页 |
1.3.5 作物、水、(生物)炭、肥、盐等耦合响应关系与模型构建研究 | 第19-20页 |
1.4 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生物炭对砂壤土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 | 第23-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 第23-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2.2.1 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2 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3 对垂直入渗特征的影响 | 第28-30页 |
2.2.4 对水平扩散特征的影响 | 第30-32页 |
2.3 小结 | 第32-33页 |
3 生物炭对砂壤土节水保肥机理的研究 | 第33-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3.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34-35页 |
3.2.1 土壤物理性质 | 第34页 |
3.2.2 土壤化学性质 | 第34-35页 |
3.2.3 土壤养分 | 第35页 |
3.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5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5-49页 |
3.4.1 对砂壤土容重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2 对砂壤土孔隙度的影响 | 第36-40页 |
3.4.3 对砂壤土持水能力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4 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5 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6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44-49页 |
3.5 小结 | 第49-50页 |
4 生物炭对不同作物生长的调控效应研究 | 第50-63页 |
4.1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50页 |
4.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0-62页 |
4.3.1 生物炭对番茄生长的调控作用 | 第50-57页 |
4.3.2 生物炭对辣椒生长的调控作用 | 第57-62页 |
4.4 小结 | 第62-63页 |
5 (生物)炭—肥耦合对农田水土环境的响应关系 | 第63-8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5.1.1 试验区概况 | 第63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63-64页 |
5.1.3 试验方法 | 第64页 |
5.1.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64-6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5-87页 |
5.2.1 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第65-73页 |
5.2.2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73-77页 |
5.2.3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5.2.4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78-82页 |
5.2.5 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第82页 |
5.2.6 炭—肥耦合条件下土壤—水—肥—热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82-87页 |
5.3 小结 | 第87-89页 |
6 (生物)炭/肥互作对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第89-9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9页 |
6.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89页 |
6.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89页 |
6.1.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89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4页 |
6.2.1 对番茄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89-90页 |
6.2.2 对番茄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90-92页 |
6.2.3 对番茄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92-93页 |
6.2.4 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93-94页 |
6.3 小结 | 第94-96页 |
7 番茄-生物炭-水-肥-热耦合模型 | 第96-106页 |
7.1 番茄产量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96页 |
7.2 影响番茄产量的因子间主成分分析 | 第96-97页 |
7.3 番茄-生物炭-水-肥-热耦合模型的构建 | 第97-105页 |
7.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98-99页 |
7.3.2 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 | 第99-102页 |
7.3.3 基于BP神经网路的模型 | 第102-104页 |
7.3.4 几种模型的比较 | 第104-105页 |
7.4 小结 | 第105-10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8.1 结论 | 第106-107页 |
8.2 展望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7页 |
作者简介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