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导论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 | 第15-21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2.3 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21-25页 |
1.3.1 创新 | 第21-23页 |
1.3.2 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 | 第23-25页 |
2 中国农地制度:历史视角的回顾 | 第25-35页 |
2.1 土地产权制度的形成 | 第25-28页 |
2.2 中国封建社会农地制度的变迁 | 第28-30页 |
2.3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地制度变迁 | 第30-35页 |
3 中国农地制度:法律视角的解读 | 第35-43页 |
3.1 法律对农地制度的主要规定 | 第35-37页 |
3.1.1 集体所有 | 第35页 |
3.1.2 承包经营 | 第35-36页 |
3.1.3 用途管制 | 第36页 |
3.1.4 有限流转 | 第36页 |
3.1.5 农地征用 | 第36-37页 |
3.2 对相关法律规定的解读与评述 | 第37-42页 |
3.2.1 集体是谁? | 第37-39页 |
3.2.2 农地的集体所有权是哪些权? | 第39页 |
3.2.3 承包经营权是什么权? | 第39-41页 |
3.2.4 非公共利益的农地征用如何进行? | 第41页 |
3.2.5 国家对农地的权力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中国农地制度:现实视角的调查 | 第43-68页 |
4.1 土地分配 | 第43-45页 |
4.2 农民现实拥有的土地权利 | 第45-54页 |
4.2.1 转让(包) | 第46-49页 |
4.2.2 抵押 | 第49-50页 |
4.2.3 抛荒 | 第50-52页 |
4.2.4 继承 | 第52-53页 |
4.2.5 户口变动后的承包权 | 第53-54页 |
4.3 农地征用 | 第54-63页 |
4.3.1 征地原因与让渡方式 | 第55-56页 |
4.3.2 征地和用地单位 | 第56页 |
4.3.3 费用补偿与分配使用 | 第56-60页 |
4.3.4 征地对农民福利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5 村干部对国家征地权的认知 | 第61-63页 |
4.3.6 征地过程中的效率损失 | 第63页 |
4.4 农民对农地所有权的认知 | 第63-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中国农地制度:理论视角的探讨 | 第68-96页 |
5.1 制度理论综述 | 第68-77页 |
5.1.1 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 | 第68-70页 |
5.1.2 交易费用的发现和拓展 | 第70-71页 |
5.1.3 交易费用的节约与制度演进 | 第71-72页 |
5.1.4 私人产权的作用 | 第72-74页 |
5.1.5 国家的产生与矛盾 | 第74-75页 |
5.1.6 宪政:持久繁荣的守护神 | 第75-76页 |
5.1.7 产权:必须是共同知识 | 第76-77页 |
5.2 分析框架构建 | 第77-80页 |
5.2.1 非制度性约束 | 第79页 |
5.2.2 制度性约束 | 第79页 |
5.2.3 经济绩效 | 第79-80页 |
5.3 分析框架的初步应用 | 第80-93页 |
5.3.1 非制度性约束描述 | 第80-86页 |
5.3.2 制度性约束描述 | 第86-89页 |
5.3.3 农地制度对经济绩效的作用机制 | 第89-92页 |
5.3.4 双重约束对经济绩效的共同作用 | 第92-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6 土地调整:基于对意愿的调查与实证分析 | 第96-119页 |
6.1 中国土地调整的总体状况 | 第96-99页 |
6.2 已有文献对土地调整的研究 | 第99-101页 |
6.3 各行为主体对土地调整的意愿分析 | 第101-103页 |
6.3.1 农户对土地调整中的意愿分析 | 第101-102页 |
6.3.2 村干部对土地调整的意愿分析 | 第102-103页 |
6.3.3 政府官员对土地调整的意愿分析 | 第103页 |
6.4 对土地调整的农户调查 | 第103-107页 |
6.4.1 土地调整的原因 | 第103-104页 |
6.4.2 土地调整的主体 | 第104-105页 |
6.4.3 对土地调整的认可程度 | 第105-106页 |
6.4.4 土地调整周期 | 第106-107页 |
6.4.5 对土地调整的预期 | 第107页 |
6.5 农户对土地调整意愿的实证分析 | 第107-112页 |
6.5.1 变量选择 | 第107-109页 |
6.5.2 计量结果 | 第109-110页 |
6.5.3 对计量结果的分析 | 第110页 |
6.5.4 对“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意愿的回归分析 | 第110-112页 |
6.6 对土地调整的村干部调查及比较分析 | 第112-114页 |
6.6.1 对土地调整的预期 | 第112页 |
6.6.2 对土地调整的认同度 | 第112-113页 |
6.6.3 最佳调整周期 | 第113页 |
6.6.4 土地调整的权力主体 | 第113页 |
6.6.5 土地调整的原因 | 第113-11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14-119页 |
7 土地流转:基于对浙江的调查与实证分析 | 第119-144页 |
7.1 浙江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 第119-122页 |
7.1.1 浙江省土地流转的总体情况 | 第119-120页 |
7.1.2 浙江省土地流转的新特点 | 第120-122页 |
7.2 对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 | 第122-130页 |
7.3 对影响土地流转规模的因素分析 | 第130-134页 |
7.3.1 土地流转面积比例分析 | 第131-133页 |
7.3.2 村流转户数比例分析 | 第133-134页 |
7.4 对土地流转的绩效评价 | 第134-137页 |
7.4.1 有利于克服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 | 第134-135页 |
7.4.2 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 第135-136页 |
7.4.3 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 第136页 |
7.4.4 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 第136-137页 |
7.4.5 有利于增加集体收入和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 第137页 |
7.5 对土地流转的进一步思考 | 第137-144页 |
7.5.1 土地流转和土地保障功能的关系 | 第137-138页 |
7.5.2 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问题 | 第138-140页 |
7.5.3 如何看待村级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 | 第140-144页 |
8 对中国农地制度的总结与展望 | 第144-153页 |
8.1 中国农地制度总结 | 第144-146页 |
8.2 中国农地制度展望 | 第146-153页 |
8.2.1 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 第146-149页 |
8.2.2 中国农地制度的策略选择 | 第149-150页 |
8.2.3 中国农地制度的趋势展望 | 第150-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0页 |
附录一: 浙江省农地制度调查表(农户) | 第160-167页 |
附录二: 浙江省农地制度调查表(村干部) | 第167-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