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防污皮肤的构建及防污机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海洋污损的危害 | 第12-13页 |
1.1.1 海洋污损生物的种类 | 第12-13页 |
1.1.2 生物污损的危害 | 第13页 |
1.2 海洋防污的发展历史 | 第13-17页 |
1.2.1 海洋防污涂层的发展 | 第13-14页 |
1.2.2 新型海洋防污涂层 | 第14-17页 |
1.3 海洋污损过程 | 第17-19页 |
1.3.1 基膜的形成 | 第17-18页 |
1.3.2 细菌微生物膜的形成 | 第18页 |
1.3.3 复杂生物群落以及大型污损生物层的形成 | 第18-19页 |
1.4 仿生技术的发展应用 | 第19-22页 |
1.4.1 仿生学的定义及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单因素仿生 | 第20-21页 |
1.4.3 耦合仿生 | 第21-22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防污皮肤仿生模型构建原理及制备 | 第24-34页 |
2.1 仿生信息的获取 | 第24-25页 |
2.2 仿生信息的处理 | 第25-26页 |
2.3 防污皮肤的设计原理 | 第26-30页 |
2.3.1 材料属性相似性 | 第27-28页 |
2.3.2 功能原理的相似性 | 第28页 |
2.3.3 形态相似性 | 第28-30页 |
2.4 防污皮肤的制备 | 第30-33页 |
2.4.1 模具的设计及加工 | 第30-31页 |
2.4.2 防污皮肤的制备流程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抑菌GP膜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34-44页 |
3.1 试验材料的选取及配比 | 第34-35页 |
3.2 试验材料的处理 | 第35页 |
3.3 抑菌GP膜的制备流程 | 第35-36页 |
3.4 抑菌GP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 第36-40页 |
3.4.1 测试式样的制备 | 第37-38页 |
3.4.2 力学性能测试过程 | 第38页 |
3.4.3 拉伸和压缩试验测试数据结果 | 第38-40页 |
3.5 耐盐水性测试 | 第40-42页 |
3.5.1 试验条件 | 第40-41页 |
3.5.2 试验过程 | 第41-42页 |
3.5.3 试验数据 | 第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菌液的配制及细菌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观察 | 第44-52页 |
4.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44-45页 |
4.2 细菌的培养 | 第45页 |
4.3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5-46页 |
4.4 泛养副球菌生长形态SEM扫描电镜观察 | 第46-49页 |
4.4.1 材料及试剂的准备 | 第47页 |
4.4.2 试验过程 | 第47-48页 |
4.4.3 观察结果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第五章 抑菌GP膜静态抑菌性能测试 | 第52-66页 |
5.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52页 |
5.2 荧光显微镜观察试验 | 第52-57页 |
5.2.1 材料及试剂的准备 | 第53-54页 |
5.2.2 试验步骤 | 第54-55页 |
5.2.3 试验现象 | 第55-57页 |
5.3 超声处理后荧光观察试验 | 第57-59页 |
5.3.1 试验步骤 | 第57-58页 |
5.3.2 试验现象 | 第58-59页 |
5.4 试验结果及数据对比 | 第59-64页 |
5.4.1 培养 12h样品表面荧光显微计数结果 | 第61-62页 |
5.4.2 培养 24h样品表面荧光显微计数结果 | 第62页 |
5.4.3 培养 36h样品表面荧光显微计数结果 | 第62-63页 |
5.4.4 超声处理后样品表面荧光显微计数结果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动态抑菌性能测试 | 第66-72页 |
6.1 试验材料及所使用的仪器 | 第66页 |
6.2 试验设备介绍 | 第66-67页 |
6.3 试验方法设计 | 第67-69页 |
6.4 试验步骤 | 第69页 |
6.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9-7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抑菌GP膜防污机制分析 | 第72-78页 |
7.1 抑菌GP膜表面细菌形态的观察及分析 | 第72-73页 |
7.2 培养一周后纯硅胶膜表面细菌形态及分析 | 第73-74页 |
7.3 不同抑菌GP膜上细菌形态的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7.4 有机硅季铵盐抑菌作用机理 | 第75-7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8.1 结论 | 第78页 |
8.2 进一步工作安排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8-90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