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23页 |
·材料与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主要仪器与材料 | 第14-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方法 | 第16-23页 |
·手术方法 | 第16-17页 |
·测量及评估指标 | 第17-19页 |
·骨折椎体高度及后凸 Cobb 角的影像学测量方法 | 第19-21页 |
·手术器械安全有效性及不良事件记录方法 | 第21页 |
·术前及术后患者疼痛和运动功能评估方法 | 第21页 |
·术后随访 | 第21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3-27页 |
·一般资料 | 第23页 |
·影像学测量与比较 | 第23-25页 |
·术前及术后椎体高度测量和后凸Cobb角 | 第23页 |
·骨水泥注入量与椎体增加高度的关系 | 第23-24页 |
·单/双侧穿刺与椎体增加高度及后凸 Cobb 减小的比较 | 第24-25页 |
·术前和术后第3 天VAS 及ODI 评估 | 第25页 |
·术前和术后第3 天及术后1 月VAS 及ODI 评估 | 第25页 |
·骨水泥注入量与术后VAS 及ODI 的关系 | 第25页 |
·手术器械安全有效性及不良事件记录 | 第25-2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27-37页 |
·骨质疏松症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及其流行病学 | 第27-28页 |
·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流行病学 | 第27页 |
·骨质疏松骨折与流行病学 | 第27-28页 |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 第28-30页 |
·保守治疗 | 第28页 |
·外科治疗 | 第28-30页 |
·本研究结果分析 | 第30-35页 |
·骨水泥量与临床结果的关系 | 第30-31页 |
·单/双侧穿刺与影像学结果的关系 | 第31-32页 |
·椎体成形术与再骨折或邻近椎体骨折 | 第32页 |
·骨水泥粘度与渗漏 | 第32-33页 |
·手术体会与注意事项 | 第33-34页 |
·本试验器械与Confidence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系统的比较 | 第34-35页 |
·本试验器械的安全有效性 | 第35页 |
·结论 | 第35页 |
·本研究的优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 | 第35-37页 |
·研究的优点 | 第35-36页 |
·不足之处 | 第36页 |
·下一步研究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参考文献 | 第37-44页 |
第六章 附录 | 第44-48页 |
第七章 综述 | 第48-66页 |
·椎体成形术手术方法与手术适应征及禁忌症 | 第49-52页 |
·手术方式 | 第49-52页 |
·手术适应征及禁忌症 | 第52页 |
·椎体成形术并发症 | 第52-54页 |
·骨水泥渗漏 | 第52-53页 |
·栓塞 | 第53页 |
·术后再发骨折或邻近椎体骨折 | 第53-54页 |
·其它并发症 | 第54页 |
·椎体成形术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 第54-58页 |
·骨水泥生物力学研究 | 第55-56页 |
·手术方法的生物力学分析 | 第56页 |
·单/双侧椎椎弓根注入的选择 | 第56-57页 |
·骨水泥注入量的生物力学研究 | 第57-58页 |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