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0.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0.1.2 选题的重要意义 | 第11-13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0.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0.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7-18页 |
0.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0.4.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0.5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18-19页 |
0.5.1 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0.5.2 研究不足 | 第18-19页 |
1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1.1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1.1.1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19页 |
1.1.2 公平正义理论 | 第19-20页 |
1.1.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21页 |
1.1.4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1页 |
1.2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内涵及判断标准 | 第21-28页 |
1.2.1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 第21-23页 |
1.2.2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均等化的判断标准 | 第23-28页 |
2 山东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历史变迁及现状 | 第28-37页 |
2.1 山东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历史变迁过程 | 第28-29页 |
2.1.1 山东省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 | 第28-29页 |
2.1.2 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演变 | 第29页 |
2.2 山东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现状 | 第29-37页 |
2.2.1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机会均等现状 | 第29-32页 |
2.2.2 山东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过程均等现状 | 第32-34页 |
2.2.3 山东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结果均等现状 | 第34-36页 |
2.2.4 山东省城乡养老保险非均等现状 | 第36-37页 |
3 山东城乡社会养老保险非均等原因分析 | 第37-45页 |
3.1 山东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差异 | 第37-40页 |
3.1.1 资金运行模式差异 | 第37-38页 |
3.1.2 缴费主体责任差异 | 第38-39页 |
3.1.3 监管层次的差异 | 第39-40页 |
3.2 山东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差异 | 第40-42页 |
3.2.1 基金保值和增值能力的差异 | 第40-41页 |
3.2.2 政府推广责任的差异 | 第41-42页 |
3.3 其他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3.3.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第42-43页 |
3.3.2 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分配不合理 | 第43-44页 |
3.3.3 农村居民需求表达机制欠缺 | 第44-45页 |
4 实现山东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对策 | 第45-55页 |
4.1 山东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目标设定 | 第45-46页 |
4.1.1 短期目标 | 第45-46页 |
4.1.2 长期目标 | 第46页 |
4.2 山东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支撑条件 | 第46-50页 |
4.2.1 山东省人.老龄化日益严重 | 第46-48页 |
4.2.2 经济支撑 | 第48-50页 |
4.3 对策建议 | 第50-55页 |
4.3.1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 第50-52页 |
4.3.1.1 调整资金运行模式 | 第51页 |
4.3.1.2 强化政府责任 | 第51-52页 |
4.3.2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机制 | 第52-53页 |
4.3.2.1 明确中央立法责任 | 第52页 |
4.3.2.2 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 | 第52-53页 |
4.3.3 其他相关政策建议 | 第53-55页 |
4.3.3.1 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表达机制 | 第53页 |
4.3.3.2 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创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53-54页 |
4.3.3.3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