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自然科学史论文

关于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视觉科学史的编史学考察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7-27页
    1.1 选题背景第17-22页
        1.1.1 视觉科学史的研究背景第17-20页
        1.1.2 视觉科学史的编史学研究背景第20-22页
    1.2 研究目的、思路和内容第22-25页
        1.2.1 研究目的和思路第22-23页
        1.2.2 内容结构第23-25页
    1.3 选题的意义第25-27页
        1.3.1 丰富科学编史学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推动科学编史学的理论研究第25-26页
        1.3.2 促进一阶的视觉科学史研究的进展第26页
        1.3.3 为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支持第26页
        1.3.4 为弥补两种文化的割裂提供新的历史依据第26页
        1.3.5 对于科学和科学哲学的意义第26-27页
第2章 视觉表象和语言表象第27-54页
    2.1 图文关系概述第30-35页
        2.1.1 图像和文字的划分第30-32页
        2.1.2 文本中插图和文字的关系第32-35页
    2.2 视觉表象传递信息的优势第35-41页
        2.2.1 准确再现事物的视觉形象第35-37页
        2.2.2 精确地再现事物的三维结构第37-38页
        2.2.3 以拓扑学方式展示数据、过程和逻辑关系第38-39页
        2.2.4 为科学概念建立视觉模型第39-41页
    2.3 视觉表象应用的局限性第41-47页
        2.3.1 对时间维度表达的不足第41-43页
        2.3.2 对事物差异性、或然性表达的不足第43页
        2.3.3 制作和复制技术的限制第43-47页
    2.4 视觉表象与语言表象的相互配合第47-52页
        2.4.1 图文配合的重要性第47-48页
        2.4.2 图文配合的几种形式第48-52页
    2.5 结论第52-54页
第3章 视觉科学表象的范畴和分类第54-77页
    3.1 视觉科学表象的范畴第54-56页
    3.2 视觉科学表象的分类及特征对比第56-73页
        3.2.1 摄影类(photography)第57-59页
        3.2.2 写实绘画类(naturalism painting)第59-61页
        3.2.3 绘图类(drawing)第61-63页
        3.2.4 图示类(diagram)第63-65页
        3.2.5 曲线图类(graphs)第65-68页
        3.2.6 图表(chart)和表格(table)第68-70页
        3.2.7 符号类(symbol)第70-73页
    3.3 影响视觉科学表象形式选择的因素第73-75页
        3.3.1 视觉表象技术的发展水平第73-74页
        3.3.2 视觉表象本身的特征第74页
        3.3.3 学科发展和目标读者的认知状况第74-75页
    3.4 结论第75-77页
第4章 视觉科学史的发展及几种典型研究进路第77-111页
    4.1 作为科学史新兴研究分支的视觉表象研究第77-83页
    4.2 视觉科学史的时期划分第83-88页
        4.2.1 孕育时期:艺术史和艺术心理学的温润土壤(1975年之前)第84-85页
        4.2.2 萌芽时期:观念史研究的崭露头角(1976年-1984年)第85页
        4.2.3 发展时期: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异军突起(1985年-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85-87页
        4.2.4 繁荣时期:“后建构主义”的悄然转向(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第87-88页
    4.3 几种典型进路的视觉科学史研究案例第88-108页
        4.3.1 艺术史学家关于文艺复兴艺术和科学革命之间关系的研究案例第88-92页
        4.3.2 科学知识社会学学者关于科学图像与审美考量的民族志研究案例第92-98页
        4.3.3 科学史学家关于弹道曲线的观念史研究案例第98-108页
    4.4 结论第108-111页
第5章 视觉科学史关于视觉表象功能的研究第111-145页
    5.1 视觉科学表象的认知功能第111-129页
        5.1.1 观察与记录功能第111-116页
        5.1.2 归纳与抽象功能第116-120页
        5.1.3 视觉思维功能第120-129页
    5.2 视觉科学表象的修辞和说服功能第129-141页
        5.2.1 符号学与视觉科学表象的象征功能第130-133页
        5.2.2 神话学、图像修辞学与视觉科学表象的修辞功能第133-137页
        5.2.3 “书面技术”、“不变的动体”与视觉科学表象的说服功能第137-141页
    5.3 结论第141-145页
第6章 视觉科学史关于视觉表象客观性的争论第145-166页
    6.1 视觉科学史关于写实绘画技术客观性的争论第145-155页
        6.1.1 视觉科学表象客观性的基础:写实绘画技术的发展第145-148页
        6.1.2 艺术史学家对写实绘画技术科学意义的研究第148-150页
        6.1.3 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图像客观性的消解第150-151页
        6.1.4 “后建构主义”对科学图像客观性问题的史学研究第151-155页
    6.2 视觉科学史关于摄影客观性的争论第155-163页
        6.2.1 从写实绘画到摄影技术第155-157页
        6.2.2 “自然之笔”:19世纪科学家对摄影技术的极端推崇第157-159页
        6.2.3 “人工干预”:建构主义学者对摄影技术“机械性”的解构第159-161页
        6.2.4 “功能缺失”:科学史学家对摄影技术科学表象功能的反思第161-163页
    6.3 结论第163-166页
第7章 从视觉科学史看科学与艺术的同源性和同质性第166-178页
    7.1 问题的提出第166-168页
    7.2 欧洲文艺复兴——科学与绘画艺术的共生第168-171页
    7.3 认知与审美——科学与绘画艺术的共同兴趣第171-176页
        7.3.1 观察、描述和解释是科学与绘画艺术共同的认知模式第171-175页
        7.3.2 科学图像中的审美考量第175-176页
    7.4 结论第176-178页
第8章 不仅仅证史:视觉科学表象与科学史第178-190页
    8.1 视觉科学表象与“图像证史”第178-180页
    8.2 丰富科学史研究史料,并可能得出新的史学结论第180-183页
    8.3 建构“自下而上的历史学”,形成注重文化分析的史学风格第183-185页
    8.4 “啮石”与经线——视觉科学表象作为历史分析的线索第185-187页
    8.5 结论第187-190页
第9章 结语第190-197页
    9.1 主要结论第190-195页
    9.2 不足与展望第195-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11页
    英文参考文献第197-208页
    中文参考文献第208-211页
附录第211-218页
    附录1 人名译名对照表第211-217页
    附录2 常见英文术语的含义及一般译法第217-218页
致谢第218-22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20页

论文共2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端粒的遗传学分析及其与肺癌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质谱的糖蛋白质组学/糖组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