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牙齿结构和龋病介绍 | 第11-13页 |
1.3 龋齿检测与诊断方法 | 第13-14页 |
1.4 龋齿光学检测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4.1 基于荧光效应的龋齿检测技术 | 第15-17页 |
1.4.2 基于双折射效应龋齿检测技术 | 第17-18页 |
1.4.3 基于散射效应的龋齿检测技术 | 第18页 |
1.4.4 其他诊断方法 | 第18-19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简介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第21-29页 |
2.1 生物组织荧光效应简介 | 第21-24页 |
2.1.1 吸收效应 | 第21-23页 |
2.1.2 自体荧光效应 | 第23-24页 |
2.2 色度学基本知识简介 | 第24-28页 |
2.2.1 CIE-RGB系统 | 第24-26页 |
2.2.2 CIE-XYZ系统 | 第26-27页 |
2.2.3 CIE-RGB系统和CIE-XYZ系统三刺激值计算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荧光成像早期龋病定量检测诊断原理 | 第29-37页 |
3.1 验证试验系统介绍 | 第29-30页 |
3.2 牙齿样本荧光光谱差异性 | 第30-32页 |
3.3 荧光参量的选取 | 第32-35页 |
3.4 荧光颜色参量与荧光图像像素相关性以及理论总结 | 第35-36页 |
3.4.1 荧光颜色参量与荧光图像像素相关性 | 第35页 |
3.4.2 理论总结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荧光图像采集系统以及图像分析 | 第37-57页 |
4.1 荧光图像采集系统简介 | 第37-38页 |
4.2 荧光图像分析方法简介 | 第38-39页 |
4.3 牙齿外层轮廓提取 | 第39-44页 |
4.3.1 阈值分割算法简介 | 第39-42页 |
4.3.2 最大类间方差法牙体外层轮廓提取 | 第42-44页 |
4.4 基于X/Y值的龋齿等级区域分割 | 第44-48页 |
4.5 边缘去噪与假彩显示 | 第48-54页 |
4.5.1 基于形态学的边缘去噪算法 | 第49-50页 |
4.5.2 基于傅里叶描述子的边缘去噪算法 | 第50-52页 |
4.5.3 图像假彩显示 | 第52-54页 |
4.6 基于X/Y值龋齿等级区域分割算法稳定性测试 | 第54-5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荧光早期龋齿检测系统 | 第57-77页 |
5.1 荧光早期龋齿检测系统整体介绍 | 第57-58页 |
5.2 下位机系统介绍 | 第58-60页 |
5.2.1 下位机整体简介 | 第58页 |
5.2.2 下位机前端设计简介 | 第58-59页 |
5.2.3 下位机电路设计简介 | 第59-60页 |
5.3 上位机系统介绍 | 第60-66页 |
5.3.1 上位机整体简介 | 第60-62页 |
5.3.2 上位机功能介绍 | 第62-65页 |
5.3.3 上位机通信功能实现 | 第65-66页 |
5.4 智能化口腔龋齿诊断系统 | 第66-68页 |
5.5 定量化实验分析 | 第68-76页 |
5.5.1 荧光图像定标实验 | 第69-71页 |
5.5.2 荧光图像处理分析 | 第71-76页 |
5.6 本章总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总结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作者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