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版权平行进口有关概述 | 第12-21页 |
(一) 版权平行进口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 第12-16页 |
1. 版权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 第12-13页 |
2. 平行进口的概念及特征 | 第13-15页 |
3. 平行进口的构成要件 | 第15-16页 |
(二) 版权平行进口的产生原因 | 第16-18页 |
1. 版权的自动保护原则加速了版权商品的跨国流通 | 第16页 |
2. 版权保护的国民待遇原则导致了平行版权的产生 | 第16-17页 |
3. 世界版权贸易的迅速发展是平行进口产生的直接原因 | 第17页 |
4. 平行进口的内在动力是版权商品间的价格差异 | 第17-18页 |
(三) 版权平行进口的影响 | 第18-21页 |
1. 版权平行进口的消极影响 | 第18-19页 |
2. 版权平行进口的积极影响 | 第19-21页 |
二、版权平行进口的主要理论 | 第21-26页 |
(一) 权利用尽原则 | 第21-23页 |
1. 权利用尽原则的理论渊源 | 第21-22页 |
2. 权利用尽原则的含义 | 第22页 |
3. 权利用尽原则是支持版权平行进口的理论基石 | 第22-23页 |
(二)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原则 | 第23-24页 |
1. 地域性原则的含义 | 第23页 |
2. 地域性原则是否定版权平行进口的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三) 默示许可理论 | 第24-26页 |
三、国际公约及域外法律制度考察 | 第26-32页 |
(一) 国际公约中有关版权平行进口问题的规定 | 第26-27页 |
1. 《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 | 第26页 |
2. TRIPS协议 | 第26-27页 |
3. 《录音制品公约》 | 第27页 |
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 第27页 |
(二) 域外版权平行进口法律规定 | 第27-32页 |
1. 美国 | 第28-29页 |
2. 欧盟 | 第29-30页 |
3. 新加坡 | 第30-32页 |
四、我国版权平行进口规制的立法现状 | 第32-37页 |
(一) 版权法对平行进口的规制 | 第32-33页 |
1. 版权法对于平行进口的态度 | 第32-33页 |
2. 其他有关规定的态度 | 第33页 |
(二) 版权平行进口的合同法规制 | 第33-34页 |
1. 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 第33页 |
2. 准确把握版权平行进口所涉合同法律关系 | 第33-34页 |
(三) 版权平行进口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 | 第34-35页 |
1.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 | 第34页 |
2.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平行进口的规制 | 第34-35页 |
(四) 版权平行进口与反垄断法的规制 | 第35页 |
1. 版权的垄断性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对立统一 | 第35页 |
2. 对版权人垄断的规制 | 第35页 |
(五) 中国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规定 | 第35-37页 |
五、完善我国版权平行进口规制的制度构想 | 第37-41页 |
(一) 明确我国法律对版权平行进口问题的价值取向 | 第37页 |
1. 从我国现阶段国情角度分析 | 第37页 |
2. 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角度分析 | 第37页 |
(二) 完善我国版权平行进口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1. 保障版权人利益与激励创新相结合原则 | 第37-38页 |
2. 促进版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最大化相结合的原则 | 第38页 |
3. 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和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相结合的原则 | 第38页 |
(三) 完善我国版权平行进口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38-41页 |
1. 明确我国对版权平行进口的基本态度 | 第38-39页 |
2. 统筹规划版权平行进口立法 | 第39页 |
3. 逐步完善涉及版权平行进口的相关法律条款 | 第39-40页 |
4. 他国立法借鉴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