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改编研究背景 | 第11-21页 |
1.1 推理小说影视改编概述 | 第11-13页 |
1.1.1 推理小说影视改编历程 | 第11-12页 |
1.1.2 推理小说影视改编的独特性 | 第12-13页 |
1.2 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独特魅力 | 第13-18页 |
1.2.1 犯罪日常化的哲思 | 第14-15页 |
1.2.2 无处不在的话语场 | 第15-16页 |
1.2.3 善必胜恶的是非观 | 第16页 |
1.2.4 人物塑造的审美倾向 | 第16-18页 |
1.3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影视改编概述 | 第18-21页 |
第2章 影视改编对小说主题的不同解读 | 第21-27页 |
2.1 生与死之变 | 第21-23页 |
2.1.1 美国版大团圆结局 | 第22页 |
2.1.2 苏联版对原著主题的升华 | 第22-23页 |
2.1.3 英国版忠实原著的主题 | 第23页 |
2.2 正义与法律之争 | 第23-27页 |
2.2.1 七十年代英国改编中对正义凌驾于法律的认同 | 第24-25页 |
2.2.2 新时期英国改编中对正义与法律主题的反思 | 第25-27页 |
第3章 从推理小说叙事到电影叙事 | 第27-42页 |
3.1 人物形象塑造的立体化 | 第27-36页 |
3.1.1 并不无辜的受害者形象 | 第27-31页 |
3.1.2 作为受害者的加害者形象 | 第31-35页 |
3.1.3 调查者波洛形象 | 第35-36页 |
3.2 推理小说影视改编中情节的增删 | 第36-39页 |
3.2.1 《尼罗河上的惨案》情节的增删 | 第36-37页 |
3.2.2 《东方快车谋杀案》情节的增删 | 第37-38页 |
3.2.3 《无人生还》情节的增删 | 第38-39页 |
3.3 悬念的设置 | 第39-40页 |
3.4 推理过程的可视化 | 第40-42页 |
第4章 从文学语言到视听语言的转换 | 第42-53页 |
4.1 空间建构的叙事效果 | 第42-48页 |
4.1.1 封闭空间的营造 | 第42-44页 |
4.1.2 限定时间内的封闭空间 | 第44-46页 |
4.1.3 开放空间中的异域风光 | 第46-48页 |
4.2 镜头运用的氛围创造 | 第48-49页 |
4.2.1 特写镜头反应人物心理 | 第48-49页 |
4.2.2 仰视与俯视镜头营造被视感 | 第49页 |
4.3 隐喻在镜像语境下的具象化 | 第49-51页 |
4.3.1 海水──疯狂 | 第49-50页 |
4.3.2 海岛──地狱 | 第50页 |
4.3.3 暮色──邪恶 | 第50-51页 |
4.3.4 海鸟──自由 | 第51页 |
4.4 听觉元素表达人物情绪 | 第51-53页 |
4.4.1 台词揭示人物内心 | 第51-52页 |
4.4.2 音乐渲染人的绝望情绪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