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3-22页 |
1.2.1 低温逆境胁迫对植物的影响机制 | 第13-16页 |
1.2.2 植物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3 外源调节剂对植物抗寒性的影响 | 第19-21页 |
1.2.4 棉花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2-2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4-26页 |
2.2.1 单一外源调节剂种子包衣筛选试验 | 第24-25页 |
2.2.2 复合外源调节剂种子包衣处理试验 | 第25页 |
2.2.3 复合外源调节剂种子包衣田间试验 | 第25-26页 |
2.3 测试指标与方法 | 第26-28页 |
2.3.1 萌发指标 | 第26页 |
2.3.2 生长指标 | 第26-27页 |
2.3.3 生理指标 | 第27-28页 |
2.3.4 产量构成 | 第28页 |
2.4 数据的计算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单一外源调节剂种子包衣对低温胁迫棉花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9-46页 |
3.1 不同外源调节剂种子包衣 | 第29-32页 |
3.1.1 种子萌发 | 第29-30页 |
3.1.2 相对电导率 | 第30-31页 |
3.1.3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31-32页 |
3.1.4 可溶性蛋白 | 第32页 |
3.2 不同浓度水杨酸种子包衣 | 第32-37页 |
3.2.1 种子萌发 | 第32-33页 |
3.2.2 叶绿素 | 第33页 |
3.2.3 细胞膜稳定性 | 第33-34页 |
3.2.4 抗氧化酶活性 | 第34-36页 |
3.2.5 渗透调节物质 | 第36-37页 |
3.3 不同浓度氯化钙种子包衣 | 第37-40页 |
3.3.1 种子萌发 | 第37页 |
3.3.2 叶绿素 | 第37-38页 |
3.3.3 细胞膜稳定性 | 第38-39页 |
3.3.4 抗氧化酶活性 | 第39页 |
3.3.5 渗透调节物质 | 第39-40页 |
3.4 不同浓度亚硒酸钠种子包衣 | 第40-44页 |
3.4.1 种子萌发 | 第40-41页 |
3.4.2 叶绿素 | 第41-42页 |
3.4.3 细胞膜稳定性 | 第42页 |
3.4.4 抗氧化酶活性 | 第42-43页 |
3.4.5 渗透调节物质 | 第43-44页 |
3.5 讨论 | 第44-45页 |
3.6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复合外源调节剂种子包衣对低温胁迫棉花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6-53页 |
4.1 种子萌发 | 第46-47页 |
4.2 叶绿素 | 第47-48页 |
4.3 细胞膜稳定性 | 第48页 |
4.4 抗氧化酶活性 | 第48-49页 |
4.5 渗透调节物质 | 第49-50页 |
4.6 讨论 | 第50-51页 |
4.7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复合外源调节剂种子包衣对滴灌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第53-58页 |
5.1 田间出苗率 | 第53-54页 |
5.2 幼苗生长发育 | 第54-55页 |
5.3 干物质积累动态 | 第55-56页 |
5.4 产量 | 第56页 |
5.5 讨论 | 第56-57页 |
5.6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58-5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