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8-33页 |
1.1 注浆技术的历史和发展 | 第8-11页 |
1.1.1 概述 | 第8页 |
1.1.2 国外注浆技术发展概况 | 第8-10页 |
1.1.3 国内注浆技术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2 注浆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1.3 注浆浆液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1.3.1 注浆浆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注浆浆液在研究和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1.4 裂隙岩体注浆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26页 |
1.4.1 牛顿流体的注浆理论 | 第17-20页 |
1.4.2 宾汉流体的注浆理论 | 第20-26页 |
1.5 注浆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32页 |
1.5.1 常规灌浆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1.5.2 GIN灌浆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可控复合浆液的试验研究 | 第33-63页 |
2.1 注浆浆液的分类 | 第33-39页 |
2.2 理想浆液应具备的性能特点 | 第39-40页 |
2.3 “可控复合浆液”的概念 | 第40-41页 |
2.4 可控复合浆液的试验研究 | 第41-51页 |
2.4.1 可控复合浆液的组成和性能特点 | 第41-42页 |
2.4.2 可泵期和凝结时间的测试 | 第42-43页 |
2.4.3 速凝剂的选择及其性能 | 第43-45页 |
2.4.4 缓凝剂的选择及其性能 | 第45-48页 |
2.4.5 可控复合浆液室内试验 | 第48-51页 |
2.5 可控复合浆液的性能参数及其测试 | 第51-58页 |
2.5.1 浆液粘度及其变化曲线 | 第51-56页 |
2.5.2 浆液的析水率和稳定性 | 第56-57页 |
2.5.3 浆液的凝聚力(静切力) | 第57页 |
2.5.4 结石体强度 | 第57-58页 |
2.6 膨润土稳定浆液的试验 | 第58-63页 |
第三章 裂隙岩体几何参数的研究 | 第63-99页 |
3.1 裂隙的分类和定义 | 第63-64页 |
3.1.1 按裂隙的宽度分类 | 第63-64页 |
3.1.2 按裂隙面的倾斜度分类 | 第64页 |
3.1.3 按裂隙的成因分类 | 第64页 |
3.2 裂隙几何特征的描述 | 第64-73页 |
3.2.1 单裂隙的几何特征 | 第64-70页 |
3.2.2 多裂隙的几何特征 | 第70-73页 |
3.3 频率水力隙宽 | 第73-81页 |
3.3.1 水力隙宽(等效水力隙宽) | 第74-76页 |
3.3.2 平均隙宽和机械隙宽 | 第76-77页 |
3.3.3 水力隙宽、平均隙宽和机械隙宽的相互关系 | 第77-79页 |
3.3.4 频率水力隙宽 | 第79-81页 |
3.4 裂隙渗流规律的研究 | 第81-89页 |
3.4.1 牛顿流体粗糙裂隙的渗流规律 | 第81-84页 |
3.4.2 非牛顿流体粗糙裂隙渗流规律的研究 | 第84-89页 |
3.5 单一裂隙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89-92页 |
3.5.1 正弦裂隙模型 | 第90-91页 |
3.5.2 锯齿裂隙模型 | 第91-92页 |
3.6 裂隙参数的测试方法 | 第92-99页 |
3.6.1 裂隙隙宽、倾角、倾向、走向和线密度的确定 | 第92-94页 |
3.6.2 频率水力隙宽的确定 | 第94-97页 |
3.6.3 地下水影响半径的确定 | 第97-99页 |
第四章 注浆扩散模型 | 第99-133页 |
4.1 牛顿流体的扩散模型 | 第100-114页 |
4.1.1 牛顿流体水平裂隙的注浆扩散模型 | 第100-109页 |
4.1.2 牛顿流体倾斜裂隙的注浆扩散模型 | 第109-114页 |
4.2 宾汉流体的扩散模型 | 第114-128页 |
4.2.1 宾汉流体水平裂隙的注浆扩散模型 | 第114-123页 |
4.2.2 宾汉流体倾斜裂隙的注浆扩散模型 | 第123-128页 |
4.3 计算机模拟 | 第128-130页 |
4.4 工程实例 | 第130-133页 |
4.4.1 吉林省敦化市某水利枢纽坝基帷幕灌浆工程 | 第130-131页 |
4.4.2 吉林省舒兰市某水库帷幕灌浆工程 | 第131-133页 |
第五章 注浆控制方法的研究 | 第133-152页 |
5.1 灌浆帷幕尺寸和形状的确定 | 第134-135页 |
5.2 灌浆参数的选择和确定 | 第135-142页 |
5.3 控制方法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42-149页 |
5.3.1 水平的不等隙宽的裂隙体系 | 第143-144页 |
5.3.2 倾斜的不等隙宽和不同倾角及方位角的裂隙体系 | 第144-146页 |
5.3.3 水平和倾斜的不等隙宽、倾角和方位角的裂隙体系 | 第146-149页 |
5.4 计算机编程 | 第149-151页 |
5.5 工程实例 | 第151-1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2-157页 |
6.1 结论 | 第152-154页 |
6.2 对本课题进一步研究内容的展望 | 第154-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9页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69-170页 |
中文摘要 | 第170-175页 |
ABSTRACT | 第175页 |
致谢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