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

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上篇 背景第14-8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一、 范围和时间第16页
        二、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第16-22页
        三、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22-24页
        四、 研究的方法第24-25页
        五、 研究框架第25页
        六、 依据的资料第25-26页
        七、 研究条件第26页
        八、 本文解决问题与后续研究构想第26-29页
    第二章 百年潮涌 17-18 世纪中西关系第29-64页
        第一节 文化交流概述第30-34页
            一、 交流背景第30-32页
            二、 本质特性第32-33页
            三、 交流途径第33页
            四、 本质结果第33-34页
        第二节 争夺“东方黄金”第34-44页
            一、 捷足先登:葡萄牙、西班牙商人与沿海地区西式建筑的诞生第34-36页
            二、 荷兰第36-39页
                (一)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台湾第36-38页
                (二) 尼霍夫使团第38-39页
            三、 英国第39-42页
                (一) 英国东印度公司第39-41页
                (二)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第41-42页
            四、 法国与法国东印度公司第42-44页
        第三节 传播“上帝福音”第44-48页
            一、 利玛窦“科学传教”政策第45-46页
            二、 清政府利用政策第46-47页
            三、 后果第47-48页
        第四节 “中国热”及西方对中国的研究第48-55页
            一、 “中国热”第48-51页
            二、 西方人研究中国的起点-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第51-53页
            三、 法国皇家学会与英国皇家学会对中国的研究第53-55页
        第五节 中国人的西访第55-57页
        第六节 “礼仪之争”第57-64页
            一、 起因第57-58页
            二、 过程第58-61页
            三、 后果与影响第61-64页
    第三章 西儒东来与开放的中国第64-83页
        第一节 中国皇帝与传教士第66-73页
            一、 从相识到赏识第67-69页
            二、 重用与限制第69-73页
        第二节 士人与传教士第73-77页
            一、 晚明士人与传教士第75-76页
            二、 徐光启与西学第76-77页
            三、 清初士人与传教士第77页
        第三节 传教士兼国王数学家进入中国宫廷第77-80页
            一、 背景第78页
            二、 经过第78-80页
        第四节 传教士艺术家第80-83页
中篇 西学东渐中的中国建筑第83-220页
    第四章 中国人看西式建筑第84-100页
        第一节 第一时期-明末滥觞期第85-93页
            一、 从澳门到内地第85-90页
                (一) 耶稣会士介绍的西方建筑知识第86-88页
                (二) 发展历程第88-90页
            二、 台湾第90-93页
        第二节 第二时期-清初发展期第93-95页
        第三节 第三时期-清中期高潮期第95-100页
    第五章 教堂建筑和商业建筑第100-132页
        第一节 教堂建筑第101-119页
            一、 天主教建筑第101-117页
                (一) 山雨欲来 基督教建筑传播前哨站-澳门第102-104页
                (二) 帷幕拉开 天主教建筑进入沿海及内地第104-106页
                    1 上川的草堂第104页
                    2 利玛窦的适应政策第104页
                    3 天主教建筑在内地的诞生第104-106页
                (三) 自发求索 天主教建筑深入北京-中、西式教堂建筑交替出现第106-110页
                    1 北京第106-108页
                    2 其他各地第108-110页
                (四) 黄金岁月 清初天主教建筑以北京为中心的大发展第110-114页
                    1 北京天主堂初具规模第112-114页
                    2 广州的情况第114页
                    3 澳门的进一步发展第114页
                (五) 并不衰落的尾声 以北京为中心的进一步发展第114-117页
                    1 北京教堂的扩建与改建第114-116页
                    2 西藏拉萨第116页
                    3 澳门第116-117页
            二、 东正教建筑第117-119页
                (一) “基督复活”教堂-东正教挤入中国和最早的东正教堂出现第117页
                (二) 北馆-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第117-118页
                (三) 南馆-俄罗斯侵华活动情报站第118-119页
        第二节 商业建筑第119-132页
            一、 最初澳门出现西式建筑第119-122页
            二、 广州长堤的外国洋行--广东十三行与十三夷馆第122-132页
                (一) 历史沿革第122-123页
                (二) 西式商业建筑的出现第123-127页
                (三) 西式商业建筑建设年代与设计第127-130页
                (四) 其它西式商业建筑第130-132页
    第六章 园林及园林建筑第132-166页
        第一节 西式建筑因素进入中国皇居领域-北京长春园西洋楼第133-157页
            一、 建造背景第133页
            二、 建造过程第133-138页
            三、 西洋楼中诸景第138-146页
            四、 西式陈设与装饰第146-148页
            五、 伊兰泰和西洋楼铜版画第148-151页
            六、 风格特点探析第151-152页
            七、 影响第152-157页
        第二节 江南私家园林-从《扬州画舫录》分析第157-164页
            一、 产生的原因第158-159页
                (一) 文化氛围的宽松第158-159页
                (二) 由于扬州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为首先接受西方文明的窗口。第159页
                (三) 扬州经济的发达第159页
                (四) 商人们为了“迎銮”,追求合于“帝意”的心理。第159页
            二、 园林中的西式建筑因素第159-162页
                (一) 空间第159-161页
                    1 卷十四“石壁流淙”园第159-161页
                    2 卷十二“荷浦熏风”园中“怡性堂”第161页
                (二) 玻璃房第161-162页
            三、 关于水法和水嬉第162-163页
            四、 扬州私家园林中受西方影响的特点第163-164页
                (一) 园主人大部分是富甲天下的盐商及“官商”第163-164页
                (二) 西式因素比较里零碎第164页
                (三) 西式因素已不自觉的本土化第164页
        第三节 中国引进西方植物第164-166页
    第七章 建筑其它方面第166-220页
        第一节 建筑技术第168-177页
            一、 《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第168-170页
                (一) 《古今图书集成》其书第168-169页
                (二) 关于《四库全书》第169-170页
            二、 有关建筑技术第170-177页
                (一) 关于远西奇器第170-177页
                (二) 泰西水法第177页
        第二节 建筑材料的变化-玻璃在建筑中的使用第177-188页
            一、 中国玻璃生产工艺第177-179页
            二、 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第179-188页
                (一) 玻璃窗的使用第179-184页
                (二) 玻璃器物在室内第184-187页
                (三) 玻璃画第187-188页
        第三节 建筑师、建筑画及建筑装饰的变化第188-220页
            一、 建筑师队伍的多样化第189-192页
            二、 西方透视学的传入第192-196页
                (一) 传播过程第192-194页
                (二) 原因第194-196页
                    1 外因:西方几何学的传入提供了理论基石。第194-195页
                    2 内因第195-196页
            三、 中国透视画-界画第196-199页
            四、 一代先师焦秉贞与《耕织图》第199-202页
            五、 年希尧及其《视学》第202-204页
            六、 线法画的诞生第204-207页
            七、 后来之秀郎世宁第207-216页
            八、 建筑的变化第216-220页
下篇 中学西传中的西方建筑第220-291页
    第八章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建筑、城市及园林第221-239页
        第一节 16 世纪末-17 初世纪的滥觞期第222-224页
        第二节 17 世纪初-17 世纪末的发展期第224-231页
        第三节 17 世纪末-18 世纪初的加强期第231-232页
        第四节 18 世纪 20 年代-70 年代的高潮期第232-237页
        第五节 18 世纪 70 年代-19 世纪初的高潮又起第237-239页
    第九章 建筑装饰及洛可可艺术第239-256页
        第一节 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第240-249页
            一、 中国丝绸第240-242页
            二、 陶瓷第242-245页
                (一) 中国陶瓷西传第242-243页
                (二) 中西陶瓷艺术的互动第243-245页
            三、 中国茶叶第245-246页
            四、 中国壁纸第246-247页
            五、 中国漆器第247-248页
            六、 西方人的中国情调第248-249页
        第二节 陶瓷在建筑中的运用第249-253页
            一、 建筑用装饰瓷砖的产生第249-250页
            二、 瓷器陈列室第250-253页
                (一) 路易十四的瓷器宫第252页
                (二) 瑞典王宫第252-253页
        第三节 洛可可艺术第253-256页
            一、 产生背景第253页
            二、 特点与表现第253-256页
    第十章 中国园林西传第256-291页
        第一节 关于园林第257-260页
        第二节 背景第260页
        第三节 过程第260-273页
            一、 中国园林信息的输入第260-262页
                (一) 臆想中的中国第261页
                (二) 文字时代第261页
                (三) 图象时代第261-262页
            二、 中国园林图象资料的第一次西传第262-268页
                (一) 马国贤其人第262-263页
                (二) 进宫始末第263-264页
                (三) 关于避暑山庄铜版画第264-266页
                    1 中国铜版画的出现第264-265页
                    2 避暑山庄铜版画制作第265-266页
                (四) 避暑山庄铜版画西传第266-268页
            三、 中国园林图象资料的再次西传第268-270页
            四、 西方的反应第270-273页
                (一) 哲学家与政治家第270-271页
                (二) 文人与画家第271-273页
        第四节 自然风景园第273-286页
            一、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产生第273-281页
                (一) 产生原因第273-274页
                    1 历史根源第273页
                    2 经济根源第273页
                    3 意识形态根源第273-274页
                (二) 形成过程第274-281页
                    1 作家与诗人的理论与实践第274-275页
                    2 建筑师的理论与实践第275-276页
                    3 钱伯斯与丘园第276-277页
                    4 公园主题第277-279页
                    5 中国亭第279-281页
            二、 法国英中式园林第281-286页
        第五节 中国园林植物的西传第286-291页
本研究小结第291-292页
附录 1 明末清初来华意大利传教士第292-298页
附录 2 图录第298-309页
参考文献第309-330页
在学期间所发表论文第330-331页
后记与致谢第331页

论文共3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RM的智能家居无线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蛋白纤维化的红外光谱探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