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冀某、胡某侵犯商业秘密案情简介及争议焦点 | 第11-15页 |
1.1 冀某、胡某侵犯商业秘密案案情简介 | 第11页 |
1.2 冀某、胡某侵犯商业秘密案的争议焦点 | 第11-15页 |
1.2.1 客户名单信息是否属于商业秘密 | 第11-12页 |
1.2.2 行为人是否实施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12-13页 |
1.2.3 行为人是否给权利人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 第13页 |
1.2.4 行为人是否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 第13-15页 |
第2章 冀某、胡某侵犯商业秘密案的认定 | 第15-35页 |
2.1 客户名单信息是否属于商业秘密 | 第15-20页 |
2.1.1 商业秘密的概念 | 第15-17页 |
2.1.2 认定商业秘密的核心要素 | 第17-18页 |
2.1.3 客户名单信息属于商业秘密 | 第18-20页 |
2.2 行为人是否实施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0-25页 |
2.2.1 获取行为分析 | 第20-22页 |
2.2.2 处分行为分析 | 第22-24页 |
2.2.3 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4-25页 |
2.3 行为人是否给权利人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 第25-31页 |
2.3.1 “重大损失”的计算范畴 | 第25-27页 |
2.3.2 “重大损失”的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2.3.3 本案损失已构成“重大损失” | 第29-31页 |
2.4 本案是否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 第31-35页 |
2.4.1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客体 | 第31页 |
2.4.2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观方面 | 第31-32页 |
2.4.3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主体 | 第32页 |
2.4.4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观方面 | 第32-33页 |
2.4.5 本案行为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 第33-35页 |
第3章 本案引发的思考及建议 | 第35-38页 |
3.1 完善相关立法 | 第35页 |
3.1.1 以统一立法为原则 | 第35页 |
3.1.2 以利益平衡为标准 | 第35页 |
3.2 建立程序保护措施 | 第35-36页 |
3.2.1 打破“先刑后民”规则 | 第35-36页 |
3.2.2 重视诉讼过程中的保密 | 第36页 |
3.3 提高企业管理能力 | 第36-38页 |
3.3.1 建立客户名单的管理制度 | 第36-37页 |
3.3.2 落实客户岗位的监控措施 | 第37页 |
3.3.3 增进客户群体的沟通联络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