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土地财政”产生的根源 | 第11-12页 |
(二) “土地财政”的定义 | 第12页 |
(三) “土地财政”的效应研究 | 第12-14页 |
(四) 应对“土地财政”风险的对策研究 | 第14页 |
四、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文献阅读分析法 | 第14-15页 |
(二)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15页 |
五、论文研究特色及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土地财政”的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一) “土地财政”的定义 | 第16-17页 |
(二) “土地财政”依赖度的定义 | 第17页 |
二、“土地财政”形成的理论依据 | 第17-21页 |
(一) “逆向软约束”理论 | 第17-18页 |
(二) Tiebout理论 | 第18页 |
(三) 财政分权理论 | 第18-19页 |
(四) 土地收益分配理论 | 第19页 |
(五) 财政可持续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土地财政”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 第21-35页 |
一、“土地财政”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一) 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 | 第21页 |
(二) 我国土地出让制度的形成期 | 第21-22页 |
(三) 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 第22-23页 |
二、“土地财政”的构架 | 第23-30页 |
(一) 土地出让金收入 | 第23-25页 |
(二) 与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相关的地方税费收入 | 第25-29页 |
(三) 土地抵押贷款收入 | 第29-30页 |
三、“土地财政”的规模和依赖度分析 | 第30-35页 |
(一) “土地财政”规模分析 | 第30-33页 |
(二) “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 | 第35-42页 |
一、分税制改革遗留问题 | 第35-37页 |
(一)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其比重 | 第36页 |
(二)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其比重 | 第36-37页 |
二、财税体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一)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 | 第37-38页 |
(二) 地方税体系建设缓慢 | 第38页 |
(三) 地方政府缺乏融资渠道 | 第38页 |
三、土地管理制度不规范 | 第38-39页 |
四、政府有关机制不完善 | 第39-40页 |
(一) 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 第39-40页 |
(二) 竞争型政府的压力 | 第40页 |
五、城市过度扩张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土地财政力产生的效应 | 第42-50页 |
一、“土地财政”产生的正效应 | 第42-45页 |
(一) 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 第42-44页 |
(二) 促进社会事业的大发展 | 第44-45页 |
(三) “土地财政”能够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 第45页 |
二、“土地财政”产生的负效应 | 第45-50页 |
(一) 耕地资源减少导致农民失业率增加 | 第45-46页 |
(二) 推高房价和地价 | 第46-47页 |
(三) 滋生政府腐败和诱发违法用地行为 | 第47-48页 |
(四) 形成代际不公平和不可持续的财政问题 | 第48-50页 |
第六章 土地财政转型:如何扭转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 第50-56页 |
一、改革现行的财税体制 | 第50-53页 |
(一) 加大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 | 第51页 |
(二) 开征房产税以完善地方主体税制体系 | 第51-52页 |
(三) 加强地方债渠道建设 | 第52-53页 |
(四) 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 第53页 |
二、改革土地产权以及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 第53-55页 |
(一) 实施“两级所有权”模式并构建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产权体系 | 第53-54页 |
(二) 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 | 第54-55页 |
三、完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机制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