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三氯乙烯毒理学研究 | 第12-14页 |
| ·三氯乙烯简介 | 第12-13页 |
| ·三氯乙烯的代谢途径 | 第13-14页 |
| ·三氯乙烯的毒性机制 | 第14页 |
| ·蛋白质组学技术最新进展 | 第14-20页 |
|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15-16页 |
| ·GST pull-down 技术 | 第16-17页 |
| ·蛋白质芯片技术 | 第17页 |
| ·串联亲和纯化技术 | 第17-18页 |
| ·免疫共沉淀技术 | 第18-19页 |
| ·免疫荧光技术 | 第19-20页 |
| ·SET 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 ·本课题组已有研究基础 | 第22-24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实验方案 | 第24-28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SET 相互作用蛋白的验证 | 第28-40页 |
| ·前言 | 第28-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 ·细胞及受试物 | 第29页 |
|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 ·培养基及常用溶液配制 | 第30-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 ·细胞培养及处理 | 第32页 |
| ·蛋白提取及Bradford 法进行蛋白定量 | 第32-33页 |
| ·Co-IP 试验 | 第33页 |
| ·Western blotting | 第33-35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35页 |
| ·结果 | 第35-38页 |
| ·Bradford 法进行蛋白定量结果 | 第35-36页 |
| ·Co-IP 及Western blotting 分析结果 | 第36-38页 |
| ·讨论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TCE 作用下eEF1A1、eEF1A2 蛋白肝细胞内分布变化 | 第40-46页 |
| ·前言 | 第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 ·细胞及受试物 | 第40页 |
| ·主要试剂 | 第40-41页 |
| ·溶液配制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eEF1A1、eEF1A2 蛋白 | 第41-42页 |
| ·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 ·TCE 处理导致的eEF1A1、eEF1A2 蛋白亚细胞定位改变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TCE 对SET 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6-53页 |
| ·前言 | 第46-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 ·细胞及受试物 | 第47页 |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 ·培养基及常用溶液配置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 ·细胞培养及处理 | 第47页 |
| ·蛋白提取及Bradford 法进行蛋白定量 | 第47-48页 |
| ·Western blotting | 第48-50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50页 |
| ·实验结果 | 第50-52页 |
| ·讨论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附录Ⅰ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62-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