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19页 |
| 前言 | 第19-21页 |
| 临床研究 | 第21-35页 |
| 1、临床资料 | 第21-22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21页 |
| 1.2 一般资料 | 第21页 |
| 1.3 病例选择 | 第21-22页 |
| 2、研究方法 | 第22-31页 |
| 2.1 试验设计 | 第22页 |
| 2.2 样本量 | 第22页 |
| 2.3 随机分组 | 第22-25页 |
| 2.4 治疗方法 | 第25-28页 |
| 2.5 观察方式 | 第28页 |
| 2.6 随访方式 | 第28页 |
| 2.7 观察指标 | 第28-30页 |
| 2.8 疗效判定 | 第30-31页 |
| 2.9 统计方法与数据的处理 | 第31页 |
| 3、观察结果 | 第31-35页 |
| 3.1 VAS积分的比较 | 第31-33页 |
| 3.2 骶尾痛疗效观察表评分的比较 | 第33-34页 |
| 3.3 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34-35页 |
| 讨论 | 第35-39页 |
| 1、关于骶尾手法治疗骶尾部疼痛的机理的探讨 | 第35-36页 |
| 2、研究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 3、选择双氯芬酸二乙酰乳胶剂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依据 | 第37-38页 |
| 4、骶尾手法治疗骶尾痛的优势的分析与总结 | 第38页 |
| 5、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的问题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5页 |
| 个人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