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30页 |
1.1 前言 | 第7-9页 |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简介 | 第9-15页 |
1.2.1 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机制 | 第9-10页 |
1.2.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种类 | 第10-12页 |
1.2.2.1 双槽式微生物燃料电池 | 第10-11页 |
1.2.2.2 单槽式微生物燃料电池 | 第11-12页 |
1.2.3 微生物燃料电池应用 | 第12-15页 |
1.2.3.1 微生物燃料电池用于废水处理 | 第12-13页 |
1.2.3.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其他应用 | 第13-15页 |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微生物 | 第15-19页 |
1.3.1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产电微生物 | 第15-17页 |
1.3.2 微生物产电所需基质 | 第17-19页 |
1.4 影响微生物燃料电池效果的因素 | 第19-22页 |
1.4.1 染料的浓度 | 第19页 |
1.4.2 pH值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3 在脱色过程中染料结构的影响 | 第20页 |
1.4.4 外电阻的影响 | 第20页 |
1.4.5 碳源和氮源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6 微生物燃料电池构成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 电子中介体(电子梭) | 第22-26页 |
1.5.1 天然腐殖物为电子中介体 | 第22-23页 |
1.5.2 电子中介体对于偶氮染料脱色 | 第23-24页 |
1.5.3 偶氮染料脱色中间物为电子中介体 | 第24-25页 |
1.5.4 非偶氮染料自为电子中介体 | 第25页 |
1.5.5 电子中介体应用前景 | 第25-26页 |
1.6 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极改性 | 第26-30页 |
1.6.1 碳基电极材料 | 第26-28页 |
1.6.2 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 | 第28页 |
1.6.3 涂层改质电极材料 | 第28-30页 |
2 实验试剂、仪器及试验方法 | 第30-35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3 微生物燃料电池菌种来源 | 第31-32页 |
2.4 实验操作步骤 | 第32-35页 |
2.4.1 微生物燃料电池制作 | 第32-33页 |
2.4.2 微生物燃料电池培养基质与驯养确定 | 第33-34页 |
2.4.3 烟熏法制备MFC电极 | 第34-35页 |
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5-42页 |
3.1 循环伏安法筛选电子中介体 | 第35-37页 |
3.2 染料脱色测量与计算 | 第37-38页 |
3.3 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分析 | 第38-41页 |
3.3.1 电池电压测定 | 第38页 |
3.3.2 极化曲线测定 | 第38-39页 |
3.3.3 交流阻抗测定 | 第39-41页 |
3.4 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 | 第41页 |
3.5 水接触角测定 | 第41-42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42-67页 |
4.1 微生物驯养对单槽MFC脱色的影响分析 | 第42-44页 |
4.2 中间物对MFC脱色影响分析 | 第44-51页 |
4.2.1 模式中间物对于染料脱色影响分析 | 第44-47页 |
4.2.2 真实染料脱色中间物对脱色影响分析 | 第47-48页 |
4.2.3 真实染料脱色中间物的循环伏安法鉴定分析 | 第48-51页 |
4.3 中间物对MFC产电影响分析 | 第51-62页 |
4.3.1 真实染料脱色中间物对MFC电功率密度的影响分析 | 第51页 |
4.3.2 真实染料脱色中间物对MFC交流阻抗的影响分析 | 第51-54页 |
4.3.3 染料脱色中间物产电与脱色关系及促进效果研究 | 第54-58页 |
4.3.4 染料浓度对产电及脱色的影响分析 | 第58-60页 |
4.3.5 染料脱色中间物浓度对产电及脱色的影响分析 | 第60-62页 |
4.4 烟熏法电极改性 | 第62-67页 |
4.4.1 烟熏改质的碳布电极SEM图 | 第62-63页 |
4.4.2 碳布表面水接触角分析 | 第63-64页 |
4.4.3 电极改性对MFC产电功率密度影响 | 第64-65页 |
4.4.4 电极改性对MFC交流阻抗影响 | 第65-67页 |
5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