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地区村镇旅游资源分析及规划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第15-16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4.1 严寒地区 | 第16页 |
1.4.2 旅游型村镇概念 | 第16-17页 |
1.4.3 村镇旅游 | 第17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第20-28页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2页 |
2.1.1 慢城理论 | 第20页 |
2.1.2 环城游憩带理论 | 第20-21页 |
2.1.3 社区参与理论 | 第21页 |
2.1.4 昂普分析理论 | 第21页 |
2.1.5 产业协同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 相关案例研究 | 第22-27页 |
2.2.1 地中海俱乐部滑雪度假村研究 | 第22-24页 |
2.2.2 西藏林芝僜人民俗村 | 第24-25页 |
2.2.3 台湾花露农场 | 第25-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严寒地区村镇旅游资源调研分析 | 第28-54页 |
3.1 调研设计 | 第28-32页 |
3.1.1 计划调研内容 | 第28页 |
3.1.2 调研对象分布 | 第28-29页 |
3.1.3 调研村镇名录 | 第29-30页 |
3.1.4 调研对象分类 | 第30-32页 |
3.2 调研成果梳理 | 第32-40页 |
3.2.1 严寒地区村镇基础信息 | 第32-33页 |
3.2.2 严寒地区村镇旅游资源 | 第33-39页 |
3.2.3 严寒地区村镇旅游服务设施 | 第39-40页 |
3.3 严寒地区村镇旅游资源分析 | 第40-51页 |
3.3.1 严寒地区村镇旅游资源开发情况 | 第40页 |
3.3.2 严寒地区村镇旅游资源类型 | 第40-41页 |
3.3.3 严寒地区村镇旅游资源适游期分布 | 第41-42页 |
3.3.4 严寒地区村镇旅游资源可达性 | 第42-43页 |
3.3.5 景区客流量及经济收入 | 第43-44页 |
3.3.6 村镇规模比较 | 第44-45页 |
3.3.7 村镇食宿设施 | 第45-47页 |
3.3.8 村镇旅游购物设施 | 第47-49页 |
3.3.9 村镇交通设施 | 第49-50页 |
3.3.10 严寒地区村镇旅游规划与实施 | 第50-51页 |
3.4 调研总结 | 第51-52页 |
3.4.1 调研对象有效性评判 | 第51页 |
3.4.2 存在问题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严寒地区旅游型村镇规划对策 | 第54-82页 |
4.1 代表性村镇选择 | 第54-56页 |
4.2 旅游资源共生型村镇规划策略 | 第56-63页 |
4.2.1 双泉镇概况与规划侧重点 | 第56-57页 |
4.2.2 实体空间规划策略 | 第57-61页 |
4.2.3 管理与运营策略 | 第61-63页 |
4.3 旅游资源辅助型村镇规划策略 | 第63-73页 |
4.3.1 奋斗镇概况与规划侧重点 | 第63-65页 |
4.3.2 实体空间规划策略 | 第65-70页 |
4.3.3 管理与运营策略 | 第70-73页 |
4.4 旅游资源主体型村镇规划策略 | 第73-81页 |
4.4.1 新兴村概况与规划侧重点 | 第73-75页 |
4.4.2 突出朝鲜族村落文化特征 | 第75-77页 |
4.4.3 强化一二三产业战略布局 | 第77-78页 |
4.4.4 旅游特色规划 | 第78-80页 |
4.4.5 合作社模式 | 第80-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