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0-11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视线跟踪技术研究 | 第12-22页 |
2.1 人的眼睛 | 第12-13页 |
2.1.1 人眼的构造 | 第12-13页 |
2.1.2 眼球的光学特性 | 第13页 |
2.2 早期视线跟踪方法 | 第13-16页 |
2.2.1 直接观察法 | 第13-14页 |
2.2.2 机械记录法 | 第14页 |
2.2.3 胶片记录法 | 第14页 |
2.2.4 接触镜法 | 第14-15页 |
2.2.5 电磁线圈记录法 | 第15页 |
2.2.6 电流记录法 | 第15-16页 |
2.2.7 照片图像法及视频图像法 | 第16页 |
2.3 基于视频图像的视线跟踪方法 | 第16-19页 |
2.3.1 基于特征提取的视线跟踪方法 | 第16-18页 |
2.3.2 基于可见光源的视线跟踪方法 | 第18-19页 |
2.3.3 基于普尔钦斑图像的视线跟踪方法 | 第19页 |
2.3.4 基于表观的视线跟踪方法 | 第19页 |
2.4 本文视线跟踪系统原理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视线跟踪系统的硬件构架 | 第22-24页 |
3.1 红外光源 | 第22页 |
3.2 滤光片 | 第22-23页 |
3.3 摄像机 | 第23页 |
3.4 显示屏 | 第23页 |
3.5 光学支架及头部支架 | 第23页 |
3.6 计算机 | 第2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四章 视线跟踪系统的软件构架 | 第24-36页 |
4.1 瞳孔提取算法 | 第24-33页 |
4.1.1 图像二值化 | 第25-26页 |
4.1.2 瞳孔区域提取 | 第26-28页 |
4.1.3 瞳孔轮廓提取 | 第28-29页 |
4.1.4 去除杂点提取特征点 | 第29-31页 |
4.1.5 椭圆拟合 | 第31-33页 |
4.2 标定算法 | 第33-34页 |
4.3 注视点计算 | 第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五章 视线跟踪系统的精度分析 | 第36-62页 |
5.1 系统外界因素对精度的影响 | 第36-52页 |
5.1.1 眼睛的微小运动对精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5.1.2 不同亮度下视线跟踪的精度 | 第37-52页 |
5.2 系统内部因素对精度的影响 | 第52-57页 |
5.2.1 眼部图像清晰度对精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2 标定过程对精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3 对比实验分析 | 第54-57页 |
5.3 对比SMI眼动仪进行视线跟踪精度分析 | 第57-60页 |
5.3.1 SMI iView X RED桌面式眼动仪 | 第57-59页 |
5.3.2 SMI ETG眼镜式眼动仪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