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 第15-19页 |
1.2.1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 | 第15-17页 |
1.2.1.1 双电层电容器 | 第15-17页 |
1.2.1.2 赝电容电容器 | 第17页 |
1.2.2 超级电容器用电极材料 | 第17-19页 |
1.2.2.1 碳材料 | 第17-18页 |
1.2.2.2 金属氧化物 | 第18页 |
1.2.2.3 导电聚合物 | 第18-19页 |
1.3 氧化铋和氟化铋概述 | 第19-26页 |
1.3.1 氧化铋概述 | 第19-24页 |
1.3.1.1 氧化铋简介 | 第19-20页 |
1.3.1.2 不同形貌氧化铋的合成 | 第20-21页 |
1.3.1.3 氧化铋的应用现状 | 第21-24页 |
1.3.2 氟化铋概述 | 第24-26页 |
1.3.2.1 氟化铋的制备方法 | 第24-25页 |
1.3.2.2 氟化铋的应用现状 | 第25-26页 |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1.4.1 立题意义和研究背景 | 第26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2章 实验主要试剂/仪器、样品制备方法及表征手段 | 第29-35页 |
2.1 实验主要试剂/仪器 | 第29-30页 |
2.2 样品制备方法 | 第30-31页 |
2.2.1 Bi_2O_3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2 BiF_3的制备 | 第31页 |
2.3 表征手段 | 第31-35页 |
2.3.1 热分析(TA) | 第31-32页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2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2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2页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2-33页 |
2.3.6 pH测量 | 第33页 |
2.3.7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3-35页 |
2.3.7.1 三电极体系中电极片的制备 | 第33页 |
2.3.7.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33页 |
2.3.7.3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3页 |
2.3.7.4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3-35页 |
第3章 沉淀法Bi_2O_3的制备、表征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5-55页 |
3.1 前驱体的制备与研究 | 第35-40页 |
3.1.1 前驱体的SEM分析 | 第35-37页 |
3.1.2 pH分析 | 第37-39页 |
3.1.3 前驱体的XRD分析 | 第39-40页 |
3.2 前驱体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 第40-42页 |
3.2.1 前驱体的SEM和HRTEM分析 | 第40-41页 |
3.2.2 前驱体的XPS和EDAS分析 | 第41-42页 |
3.3 Bi_2O_3的制备及形貌表征 | 第42-46页 |
3.3.1 热分析 | 第42-44页 |
3.3.2 SEM表征 | 第44-46页 |
3.3.3 XRD表征 | 第46页 |
3.4 Bi_2O_3的结构表征 | 第46-49页 |
3.4.1 SEM和HRTEM分析 | 第46-48页 |
3.4.2 XPS和EDAS分析 | 第48-49页 |
3.5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9-54页 |
3.5.1 循环伏安分析 | 第49-50页 |
3.5.2 恒电流充放电分析 | 第50-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溶剂热法BiF_3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5-69页 |
4.1 不同溶剂比例下BiF_3的制备及表征 | 第55-60页 |
4.1.1 SEM表征 | 第55-57页 |
4.1.2 XRD表征 | 第57-60页 |
4.2 不同试剂浓度下BiF_3的制备及表征 | 第60-62页 |
4.2.1 SEM表征 | 第60-61页 |
4.2.2 XRD表征 | 第61-62页 |
4.3 BiF_3电化学性能征 | 第62-67页 |
4.3.1 恒电流充放电分析 | 第62-65页 |
4.3.2 循环伏安分析 | 第65-66页 |
4.3.3 交流阻抗和循环性能分析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5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