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1 文化旅游产品与文化旅游微空间的兴起 | 第7页 |
1.1.2 基于产业与管理视角的解读有待拓展 | 第7-8页 |
1.1.3 旅游影响研究的“社会与空间转向”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目标与关键问题 | 第8-9页 |
1.3.1 空间生产主体的识别及空间构想博弈过程分析 | 第9页 |
1.3.2 对China公社顾客的感知体验与认同的评价分析 | 第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5.1 现场观察与半结构访谈 | 第9-10页 |
1.5.2 问卷调查 | 第10页 |
1.5.3 文本分析 | 第10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23页 |
2.1 产业融合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2.1.1 国外产业融合背景及发展 | 第11页 |
2.1.2 国内产业融合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2.1.3 小结 | 第12页 |
2.2 文旅产业融合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2.2.1 概念研究 | 第13页 |
2.2.2 融合路径及模式研究 | 第13-14页 |
2.2.3 融合机制研究 | 第14页 |
2.2.4 融合对策研究 | 第14-15页 |
2.2.5 融合结果研究 | 第15-16页 |
2.2.6 小结 | 第16页 |
2.3 空间生产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2.3.1 空间生产理论背景及提出 | 第16-17页 |
2.3.2 空间生产理论的发展 | 第17-18页 |
2.3.3 国内空间生产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2.3.4 旅游地空间生产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2.4 研究文献总体评价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青岛China公社“空间实践”研究 | 第23-34页 |
3.1 青岛China公社概况 | 第23-24页 |
3.1.1 老转村集团简介 | 第23页 |
3.1.2 China公社基础情况 | 第23-24页 |
3.2 公社所在街区概况 | 第24-25页 |
3.2.1 文化街历史发展 | 第24页 |
3.2.2 文化街项目规划定位 | 第24-25页 |
3.2.3 文化街现状 | 第25页 |
3.3 青岛China公社物质空间演变 | 第25-32页 |
3.3.1 整体空间格局 | 第26-29页 |
3.3.2 区域边界 | 第29-30页 |
3.3.3 建筑物 | 第30-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青岛China公社“空间表征”研究 | 第34-40页 |
4.1 青岛China公社空间生产主体的识别 | 第34-35页 |
4.2 各主体对China公社的不同构想 | 第35-37页 |
4.2.1 政府:依托浮山文化积淀,发展高雅文化街区 | 第35-36页 |
4.2.2 开发商等:差异化竞争策略下的文化体验项目开发 | 第36-37页 |
4.2.3 顾客等:精神文化体验的迫切需求 | 第37页 |
4.3 空间构想博弈过程分析 | 第37-38页 |
4.3.1 顾客参与环节的缺失 | 第37-38页 |
4.3.2 政府与开发商构想的契合 | 第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五章 青岛China公社“表征空间”研究 | 第40-52页 |
5.1 China公社顾客空间体验感知与认同 | 第40-46页 |
5.1.1 顾客对建筑空间体验感知及认同 | 第42-43页 |
5.1.2 顾客对文化氛围体验感知及认同 | 第43-44页 |
5.1.3 顾客对员工服务体验感知及认同 | 第44-45页 |
5.1.4 顾客其他体验感知 | 第45-46页 |
5.2 青岛China公社空间生产类型总结 | 第46-47页 |
5.2.1 酒店功能的空间生产 | 第46-47页 |
5.2.2 休闲旅游功能的空间生产 | 第47页 |
5.2.3 养生旅游功能的空间生产 | 第47页 |
5.3 青岛China公社空间生产特征总结 | 第47-48页 |
5.3.1 酒店功能空间转变的缓慢性 | 第47-48页 |
5.3.2 空间再生产的持续性 | 第48页 |
5.4 青岛China公社空间生产机制总结 | 第48-51页 |
5.4.1 利益的角逐 | 第49页 |
5.4.2 资本 | 第49页 |
5.4.3 权力 | 第49页 |
5.4.4 需求 | 第49-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2-5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6.1.1 空间生产的过程 | 第52页 |
6.1.2 空间生产的内容分类 | 第52页 |
6.1.3 空间生产的特征 | 第52-53页 |
6.1.4 空间生产的动力 | 第53页 |
6.2 China公社未来发展建议 | 第53-56页 |
6.2.1 综合考虑各主体的空间构想 | 第53-54页 |
6.2.2 建筑空间设计方面 | 第54页 |
6.2.3 文化氛围装饰设置方面 | 第54-55页 |
6.2.4 硬件设施方面 | 第55页 |
6.2.5 其他方面 | 第55-56页 |
6.3 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6.3.1 视角创新 | 第56页 |
6.3.2 对象及内容创新 | 第56页 |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6.4.1 研究范式单一,主体作用分析有待深化 | 第56-57页 |
6.4.2 文化旅游空间研究类型拓展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