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矢跨比单双层网壳结构的静力稳定性及动力响应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1.1.2 单双层网壳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 第12-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 1.2.1 稳定分析理论 | 第14-16页 |
| 1.2.2 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第16-18页 |
| 1.2.3 动力响应研究 | 第18-20页 |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单双层网壳结构的静力性能分析 | 第22-38页 |
| 2.1 引言 | 第22页 |
| 2.2 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2.3 分析模型 | 第23-28页 |
| 2.3.1 双层网壳结构 | 第24页 |
| 2.3.2 单双层网壳结构 | 第24-28页 |
| 2.4 分析结果 | 第28-32页 |
| 2.4.1 节点竖向位移 | 第28-30页 |
| 2.4.2 弦杆轴力 | 第30-32页 |
| 2.5 参数分析 | 第32-36页 |
| 2.5.1 活载半跨分布的影响 | 第32-34页 |
| 2.5.2 改变单双层连接处节点形式的影响 | 第34-36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单双层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第38-59页 |
| 3.1 引言 | 第38页 |
| 3.2 分析原理 | 第38-41页 |
| 3.2.1 特征值屈曲分析 | 第38-39页 |
| 3.2.2 非线性屈曲分析 | 第39页 |
| 3.2.3 初始几何缺陷的引入方式 | 第39-41页 |
| 3.3 分析结果 | 第41-45页 |
| 3.3.1 特征值屈曲分析 | 第41-43页 |
| 3.3.2 非线性屈曲分析 | 第43-45页 |
| 3.4 参数分析 | 第45-46页 |
| 3.4.1 活载半跨分布的影响 | 第45-46页 |
| 3.4.2 改变单双层连接处节点形式的影响 | 第46页 |
| 3.5 特征缺陷模态法的适用性探讨 | 第46-55页 |
| 3.5.1 随机缺陷模态法中样本数量的确定原则 | 第47-49页 |
| 3.5.2 不同缺陷引入方式的对比 | 第49-51页 |
| 3.5.3 初始几何缺陷分布模式的影响 | 第51-53页 |
| 3.5.4 初始几何缺陷大小的影响 | 第53-55页 |
| 3.6 单双层网壳缺陷敏感区域分析 | 第55-57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单双层网壳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59-81页 |
| 4.1 引言 | 第59页 |
| 4.2 分析原理 | 第59-61页 |
| 4.2.1 时程分析法 | 第59-60页 |
| 4.2.2 支座大质量法 | 第60-61页 |
| 4.3 结构动力特性 | 第61-65页 |
| 4.4 动力响应分析 | 第65-75页 |
| 4.4.1 整体一致法 | 第65-69页 |
| 4.4.2 支座大质量法 | 第69-72页 |
| 4.4.3 不同地震波输入对比 | 第72-75页 |
| 4.5 不同初始几何缺陷引入方式对比 | 第75-79页 |
| 4.5.1 特征缺陷模态法 | 第75-77页 |
| 4.5.2 自振缺陷模态法 | 第77-78页 |
| 4.5.3 随机缺陷模态法 | 第78-7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