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1.4.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1.4.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影响煤层可压性的因素分析 | 第14-29页 |
2.1 煤层可压性参数初选 | 第14-16页 |
2.2 基于测井资料的初选参数计算 | 第16-22页 |
2.2.1 声波时差的计算 | 第16-17页 |
2.2.2 煤岩密度的计算 | 第17页 |
2.2.3 泥质含量和抗张强度的计算 | 第17-19页 |
2.2.4 灰分含量的计算 | 第19-20页 |
2.2.5 水分含量的计算 | 第20页 |
2.2.6 煤岩类型的定量化计算 | 第20-22页 |
2.3 影响煤层可压性的参数优选 | 第22-29页 |
2.3.1 煤层气井产能的定义 | 第22-25页 |
2.3.2 影响煤层可压性参数优选 | 第25-29页 |
第3章 煤层可压性指标体系建立 | 第29-42页 |
3.1 客观赋权法 | 第29-33页 |
3.1.1 基于灰色关联度确定指标权重 | 第29-32页 |
3.1.2 基于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2-33页 |
3.2 主观赋权法 | 第33-35页 |
3.2.1 基于AHP的1-9标度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33-34页 |
3.2.2 基于AHP的指数标度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34-35页 |
3.3 组合权重 | 第35-40页 |
3.3.1 组合权重模型的建立 | 第36-39页 |
3.3.2 组合权重的计算 | 第39-40页 |
3.4 可压性指标建立 | 第40-42页 |
第4章 煤层可压性评价方法及实例研究 | 第42-56页 |
4.1 基于灰色欧几里德加权关联度模型的煤层可压性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4.2 基于非对称贴近度可拓法的煤层可压性评价方法 | 第43-45页 |
4.3 实例应用 | 第45-56页 |
4.3.1 基于灰色欧几里德关联度模型的可压性评价实例 | 第45-50页 |
4.3.2 基于非对称贴近度可拓理论的煤层可压性评价实例 | 第50-56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7页 |
5.1 结论和认识 | 第56页 |
5.2 建议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