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1. 铜仁地区 | 第15页 |
2. 关于时间点的选定 | 第15-16页 |
一、20世纪50年代铜仁地区开展扫盲运动的背景及困境 | 第16-24页 |
(一)铜仁地区开展扫盲运动的背景 | 第16-19页 |
1. 中共中央开展扫盲运动的指示和部署 | 第16-17页 |
2. 扫盲运动是贵州省人民政府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 第17-19页 |
3. 铜仁地区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强烈需求 | 第19页 |
(二)铜仁地区开展扫盲运动的困境 | 第19-24页 |
1. 部分干部与民众的思想混乱 | 第20-21页 |
2. 民众的识字化水平低 | 第21-22页 |
3. 扫盲教师少且素质不高 | 第22-24页 |
二、自上而下扫盲运动领导机构的设置 | 第24-33页 |
(一)常规性扫盲机构的设置 | 第24-28页 |
1. 扫盲运动委员会 | 第24-27页 |
2. 扫盲协会 | 第27-28页 |
(二)临时性扫盲组织的组建 | 第28-33页 |
1. 冬学委员会 | 第29-30页 |
2. 各县的文化馆 | 第30-31页 |
3. 青年扫盲队 | 第31-33页 |
三、密切联系实际的扫盲教材和教学内容 | 第33-39页 |
(一)密切联系实际的扫盲教材选定 | 第33-36页 |
1. 根据地区情况选取或编印不同类型的识字课本 | 第33-35页 |
2. 根据中心任务与民众思想状况选取的政治课教材 | 第35-36页 |
(二)密切联系实际的扫盲教学内容设定 | 第36-39页 |
1. 结合学员的特点编写教材内容 | 第36-37页 |
2. 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编写教材内容 | 第37-39页 |
四、扫盲师资队伍的组建与培训 | 第39-49页 |
(一)组建扫盲教师队伍 | 第39-45页 |
1. 选调政治觉悟高和工作积极的干部作扫盲骨干教师 | 第39-42页 |
2. 培养在乡的小学及以上水平失业知识分子作群众教师 | 第42-43页 |
3. 动员小学及村学教师辅导教学 | 第43-45页 |
(二)培训扫盲教师队伍 | 第45-49页 |
1. 思想政治学习——解决思想问题 | 第45-47页 |
2. 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 第47-49页 |
五、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 第49-56页 |
(一)灵活规范的组织形式 | 第49-52页 |
1. 集中授课 | 第49-50页 |
2. 分散教学 | 第50-52页 |
(二)全面具体的教学方法 | 第52-56页 |
1. 复式教学法 | 第52-53页 |
2. 挑战学习法 | 第53-56页 |
六、多种形式的筹资渠道与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 第56-62页 |
(一)多种形式的筹资渠道 | 第56-59页 |
1. 政府或团体资助 | 第56-58页 |
2. 群众自筹 | 第58-59页 |
(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 第59-62页 |
1. 统一灵活的脱盲标准 | 第59-60页 |
2. 不断完善的各种制度 | 第60-62页 |
七、20世纪50年代铜仁地区扫盲运动的成效与启示 | 第62-72页 |
(一)铜仁地区扫盲运动的成效 | 第62-67页 |
1. 激发了干部和民众工作的积极性 | 第62-63页 |
2. 改变了人民群众传统的教育思想 | 第63-65页 |
3. 培养了大批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 | 第65-66页 |
4. 丰富了少数民族生活的新气象 | 第66-67页 |
(二)铜仁地区扫盲运动的启示 | 第67-72页 |
1.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 | 第67-68页 |
2. 坚持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 | 第68-69页 |
3. 坚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 第69-70页 |
4. 坚持走群众路线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