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湖泊水库水质季节性变化规律及水质问题 | 第14-17页 |
1.2.2 暴雨径流对水库水质影响 | 第17-18页 |
1.2.3 混合充氧水质原位改善技术 | 第18-21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33页 |
2.1 黑河流域概况 | 第24-25页 |
2.1.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5页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5页 |
2.2 黑河引水工程及黑河金盆水库概况 | 第25-26页 |
2.2.1 黑河引水工程概况 | 第25-26页 |
2.2.2 黑河金盆水库概况 | 第26页 |
2.3 黑河流域日平均气温变化 | 第26-27页 |
2.4 黑河流域降雨量变化 | 第27-29页 |
2.4.1 月降雨量分布 | 第27-28页 |
2.4.2 日降雨量分布变化 | 第28-29页 |
2.5 黑河金盆水库水情 | 第29-33页 |
2.5.1 月入库、出库水量变化 | 第29-30页 |
2.5.2 黑河金盆水库水情 | 第30-33页 |
3 黑河金盆水库热分层形成和混合规律 | 第33-44页 |
3.1 材料方法 | 第33-35页 |
3.1.1 监测断面布设 | 第33-34页 |
3.1.2 样品采集 | 第34页 |
3.1.3 现场水质监测分析 | 第34-35页 |
3.1.4 实验室水质监测分析 | 第35页 |
3.2 水库分层形成和混合规律 | 第35-38页 |
3.3 分层形成与混合过程中水质变化 | 第38-42页 |
3.3.1 溶解氧分布和演变规律 | 第38-41页 |
3.3.2 浊度分布和演变规律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暴雨径流潜流演变特征及对峡谷分层型水库水质影响 | 第44-72页 |
4.1 材料方法 | 第44-47页 |
4.1.1 沿程监测断面布设 | 第44-45页 |
4.1.2 样品采集 | 第45页 |
4.1.3 水质监测分析 | 第45页 |
4.1.4 现场流速测量 | 第45-47页 |
4.2 暴雨径流潜流的形成和潜入 | 第47-48页 |
4.3 高流量径流潜流演变特征及对水库水质影响 | 第48-59页 |
4.3.1 黑河流域及黑河金盆水库水情 | 第48页 |
4.3.2 降雨期间径流潜流在主库区的演变过程 | 第48-51页 |
4.3.3 入库高浊潜流沿程演变特征 | 第51-56页 |
4.3.4 暴雨径流潜流对主库区水质影响 | 第56-58页 |
4.3.5 暴雨径流对主库区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分析 | 第58-59页 |
4.4 大流量径流潜流演变特征及对水库水质影响 | 第59-66页 |
4.4.1 黑河流域及黑河金盆水库水情 | 第59-60页 |
4.4.2 大流量径流沿程水质演变特征 | 第60-63页 |
4.4.3 潜流影响区域 | 第63-64页 |
4.4.4 暴雨径流潜流对主库区水质影响 | 第64-66页 |
4.5 中低流量潜流演变特征及对水库水质影响 | 第66-70页 |
4.5.1 黑河流域及黑河金盆水库水情 | 第66页 |
4.5.2 中低流量径流沿程水质演变特征 | 第66-69页 |
4.5.3 暴雨径流对主库区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分析 | 第69-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暴雨径流与水库潜流相关性及汛期调度优化研究 | 第72-86页 |
5.1 材料方法 | 第72页 |
5.1.1 采样点布设 | 第72页 |
5.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72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72页 |
5.2 入流含沙量分析 | 第72-74页 |
5.2.1 入库口断面流量、含沙量对应关系 | 第72-73页 |
5.2.2 入流含沙量与主库区控制断面含沙量对应关系 | 第73-74页 |
5.3 入流水温分析 | 第74-77页 |
5.3.1 入流水温变化 | 第74-75页 |
5.3.2 入流水温与平均气温之间关系 | 第75-76页 |
5.3.3 洪峰流量下入流水温变化 | 第76-77页 |
5.4 不同季节、不同入库流量条件下潜流位置计算 | 第77-80页 |
5.4.1 典型季节主库区垂向水温和密度分布 | 第77-78页 |
5.4.2 典型季节、典型入流条件下潜流水体密度与潜流位置 | 第78-80页 |
5.5 汛期水库调度优化研究 | 第80-84页 |
5.5.1 汛期引水方案 | 第80-81页 |
5.5.2 汛期排浊方案 | 第81-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6 黑河金盆水库水质原位改善技术改进 | 第86-104页 |
6.1 黑河金盆水库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 | 第86-88页 |
6.1.1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工程背景 | 第86-87页 |
6.1.2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工程概况 | 第87-88页 |
6.1.3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运行情况 | 第88页 |
6.2 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第88-102页 |
6.2.1 水库实际运行水位低于设计水位 | 第89-92页 |
6.2.2 输气管路问题 | 第92-95页 |
6.2.3 设备安装高度偏高影响充氧效率 | 第95-98页 |
6.2.4 入库洪峰浊水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 第98-102页 |
6.3 技术改进工程的实施 | 第102-10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7 水库水质原位改善效果及运行优化 | 第104-137页 |
7.1 等温层充氧水质改善效果研究 | 第104-108页 |
7.1.1 运行情况 | 第104-105页 |
7.1.2 监测点设置 | 第105页 |
7.1.3 充氧效果 | 第105-107页 |
7.1.4 水质改善效果分析 | 第107-108页 |
7.2 全层混合控藻水质改善效果研究 | 第108-115页 |
7.2.1 藻类爆发情况 | 第108-110页 |
7.2.2 扬水曝气系统运行情况与监测点设置 | 第110页 |
7.2.3 扬水曝气系统控藻效果分析 | 第110-115页 |
7.3 全层混合充氧实现水体提前混合水质改善研究 | 第115-132页 |
7.3.1 运行情况与监测点设置 | 第115页 |
7.3.2 水质改善效果分析 | 第115-127页 |
7.3.3 水质良好状态持续 | 第127-132页 |
7.4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运行条件与运行优化 | 第132-135页 |
7.4.1 扬水曝气系统运行条件 | 第132-134页 |
7.4.2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运行优化 | 第134-135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37-141页 |
8.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137-140页 |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成果 | 第140页 |
8.3 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3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3-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