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11-17页 |
一、主办券商 | 第11-12页 |
(一)主办券商 | 第11-12页 |
(二)新三板主办券商职责及要求 | 第12页 |
二、机构投资者 | 第12-15页 |
(一)机构投资者定义 | 第12-13页 |
(二)机构投资者特征 | 第13-14页 |
(三)新三板机构投资者 | 第14-15页 |
三、盈余管理 | 第15-17页 |
(一)盈余管理定义 | 第15页 |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15-16页 |
(三)新三板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一、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一)盈余管理定义 | 第17-18页 |
(二)盈余管理动机 | 第18-20页 |
二、主办券商声誉、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的文献研究 | 第20-24页 |
(一)券商声誉与盈余管理 | 第20-21页 |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 | 第21-23页 |
(三)主办券商声誉、机构投资者二者关系的文献综述 | 第23-24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24-25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5-2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5页 |
二、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五节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一、论文框架 | 第26-27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分析 | 第28-38页 |
第一节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8-33页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第28页 |
二、契约理论 | 第28-29页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9-30页 |
四、券商声誉理论 | 第30-31页 |
五、机构股东积极主义理论 | 第31-33页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33-38页 |
一、券商声誉与盈余管理 | 第33-34页 |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 | 第34-35页 |
三、机构投资者持有时间、机构投资者个数与盈余管理 | 第35-36页 |
四、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券商声誉共同作用对盈余管理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实证检验 | 第38-54页 |
第一节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38页 |
第二节 变量的定义与设计 | 第38-42页 |
一、被解释变量 | 第38-39页 |
二、解释变量 | 第39-40页 |
(一)主办券商声誉 | 第39-40页 |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 | 第40页 |
(三)机构投资者数量 | 第40页 |
(四)机构投资者持有时间 | 第40页 |
三、控制变量 | 第40-42页 |
(一)成立时间 | 第40-41页 |
(二)资产负债率 | 第41页 |
(三)总资产净利率 | 第41页 |
(四)审计师声誉 | 第41页 |
(五)亏损情况 | 第41页 |
(六)流动比率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 | 第43-47页 |
一、挂牌公司前一年,挂牌当年,挂牌后一年ROA,ROE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二、关于假设一、二所涉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44-45页 |
三、关于假设三所涉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四、关于假设四所涉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46-47页 |
第五节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一、关于假设一、二所涉及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47页 |
二、关于假设三所涉及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第六节 回归分析 | 第48-51页 |
第七节 稳健性检验 | 第51-52页 |
第八节 内生性检验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54-58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55-56页 |
一、完善主办券商声誉排名体系 | 第55页 |
二、加强主办券商与机构股东的联系 | 第55-56页 |
三、鼓励机构股东积极参与新三板引导其长期投资 | 第56页 |
四、增强市场约束和法律监管 | 第56页 |
第三节 文章的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