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内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外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安徽网络成教园区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四)研究述评 | 第16页 |
三、主要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一)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二)资源共享理论 | 第17-18页 |
(三)混合式学习理论 | 第18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五、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21-34页 |
一、我国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概述 | 第21-22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21页 |
(二)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二、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 第22-30页 |
(一)专业设置未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 | 第24-26页 |
(二)课程设置难以跟上知识更新节奏 | 第26-27页 |
(三)封闭性管理机制导致管理上僵化 | 第27-28页 |
(四)优质师资队伍不足难以保障质量 | 第28-29页 |
(五)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生源总量不足 | 第29页 |
(六)教学过程管理方面类似学校教育 | 第29-30页 |
三、问题原因溯源 | 第30-34页 |
(一)成人高等函授教育观念缺乏与时俱进 | 第30-31页 |
(二)校际竞争致使管理中的问题恶性循环 | 第31-32页 |
(三)资源投入不足导致教学手段乏善可陈 | 第32页 |
(四)内容陈旧、模式单一制约了教学效果 | 第32-33页 |
(五)函授教育内部管理的软弱和混乱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互联网+”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 | 第34-44页 |
一、“互联网+”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 第34-41页 |
(一)“互联网+”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基本概述 | 第34-36页 |
(二)“互联网+”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第36-39页 |
(三)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的构建 | 第39页 |
(四)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 | 第39-40页 |
(五)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重构 | 第40-41页 |
二、“互联网+”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特征 | 第41-44页 |
(一)突破时空限制——保障自主学习 | 第41-42页 |
(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 第42页 |
(三)提供多元路径——倡导学习个性化 | 第42页 |
(四)重构支持服务——优化学习生态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安徽网络成教园区”——“互联网+”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模式的实践 | 第44-61页 |
一、“安徽网络成教园区”平台建设概览 | 第44-47页 |
(一)平台建设进程 | 第44-46页 |
(二)平台建设内容 | 第46页 |
(三)平台功能特点 | 第46-47页 |
二、“安徽网络成教园区”教学管理流程 | 第47-55页 |
(一)教与学的流程 | 第49-51页 |
(二)在线考核管理 | 第51-53页 |
(三)实践教学指导 | 第53-54页 |
(四)教务管理流程 | 第54-55页 |
三、“安徽网络成教园区”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成果 | 第55-61页 |
(一)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完善化 | 第55-57页 |
(二)网络教学平台重构——一体化 | 第57-58页 |
(三)融合联通主义理念——多元化 | 第58-59页 |
(四)实现函授站点转型——数字化 | 第59页 |
(五)高校间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化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安徽网络成教园区”的实践启示 | 第61-66页 |
一、“安徽网络成教园区”的实践启示 | 第61-65页 |
(一)推动函授站点升级转型——优化支持服务体系 | 第61-62页 |
(二)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促进主体的积极性 | 第62页 |
(三)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保障多元资源建设 | 第62-63页 |
(四)灵活地重构课程与专业——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 第63-64页 |
(五)优化网络师资队伍结构——增强师资整体水平 | 第64-65页 |
二、“安徽网络成教园区”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不足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