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成人教育、业余教育论文--函授、刊授教育论文

“互联网+”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究--以安徽网络成教园区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文献综述第12-16页
        (一)国内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状第12-14页
        (二)国外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状第14-15页
        (三)安徽网络成教园区发展现状第15-16页
        (四)研究述评第16页
    三、主要理论基础第16-18页
        (一)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第16-17页
        (二)资源共享理论第17-18页
        (三)混合式学习理论第18页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0页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第18-19页
        (二)研究方法第19-20页
    五、主要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我国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第21-34页
    一、我国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概述第21-22页
        (一)基本概念第21页
        (二)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发展现状第21-22页
    二、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第22-30页
        (一)专业设置未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第24-26页
        (二)课程设置难以跟上知识更新节奏第26-27页
        (三)封闭性管理机制导致管理上僵化第27-28页
        (四)优质师资队伍不足难以保障质量第28-29页
        (五)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生源总量不足第29页
        (六)教学过程管理方面类似学校教育第29-30页
    三、问题原因溯源第30-34页
        (一)成人高等函授教育观念缺乏与时俱进第30-31页
        (二)校际竞争致使管理中的问题恶性循环第31-32页
        (三)资源投入不足导致教学手段乏善可陈第32页
        (四)内容陈旧、模式单一制约了教学效果第32-33页
        (五)函授教育内部管理的软弱和混乱第33-34页
第三章 “互联网+”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第34-44页
    一、“互联网+”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第34-41页
        (一)“互联网+”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基本概述第34-36页
        (二)“互联网+”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第36-39页
        (三)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的构建第39页
        (四)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第39-40页
        (五)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重构第40-41页
    二、“互联网+”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特征第41-44页
        (一)突破时空限制——保障自主学习第41-42页
        (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第42页
        (三)提供多元路径——倡导学习个性化第42页
        (四)重构支持服务——优化学习生态第42-44页
第四章 “安徽网络成教园区”——“互联网+”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模式的实践第44-61页
    一、“安徽网络成教园区”平台建设概览第44-47页
        (一)平台建设进程第44-46页
        (二)平台建设内容第46页
        (三)平台功能特点第46-47页
    二、“安徽网络成教园区”教学管理流程第47-55页
        (一)教与学的流程第49-51页
        (二)在线考核管理第51-53页
        (三)实践教学指导第53-54页
        (四)教务管理流程第54-55页
    三、“安徽网络成教园区”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成果第55-61页
        (一)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完善化第55-57页
        (二)网络教学平台重构——一体化第57-58页
        (三)融合联通主义理念——多元化第58-59页
        (四)实现函授站点转型——数字化第59页
        (五)高校间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化第59-61页
第五章 “安徽网络成教园区”的实践启示第61-66页
    一、“安徽网络成教园区”的实践启示第61-65页
        (一)推动函授站点升级转型——优化支持服务体系第61-62页
        (二)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促进主体的积极性第62页
        (三)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保障多元资源建设第62-63页
        (四)灵活地重构课程与专业——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第63-64页
        (五)优化网络师资队伍结构——增强师资整体水平第64-65页
    二、“安徽网络成教园区”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不足第65-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附录第71-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金属镉对SBR系统水处理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链路规划和监控数据预测的WSN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