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前言 | 第10-13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 1.1.1 素质教育改革对青少年营地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 第10-11页 |
| 1.1.2 我国青少年营地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 第11-12页 |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2页 |
|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 2.1.1 培养目标 | 第13页 |
| 2.1.2 课程模块 | 第13-14页 |
| 2.1.3 户外教育 | 第14-15页 |
| 2.1.4 青少年营地 | 第15-16页 |
| 2.1.5 青少年营地教育 | 第16-17页 |
| 2.2 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 2.2.1 国内外户外教育研究 | 第17-19页 |
| 2.2.2 国内外青少年营地研究 | 第19-24页 |
| 2.2.3 国内外青少年营地课程研究 | 第24-26页 |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6-30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 3.2.1 文献法 | 第26-27页 |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27-29页 |
| 3.2.3 统计分析法 | 第29-30页 |
| 3.3 研究路线 | 第30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60页 |
| 4.1 我国青少年营地课程设置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第31页 |
| 4.1.2 体验式学习理论 | 第31-32页 |
| 4.1.3 泰勒课程原理 | 第32页 |
| 4.1.4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第32-33页 |
| 4.1.5 青少年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理论 | 第33页 |
| 4.2 我国青少年营地课程现状分析 | 第33-45页 |
| 4.2.1 营地基本现状 | 第33-40页 |
| 4.2.2 营地培养目标现状 | 第40-43页 |
| 4.2.3 营地课程模块现状 | 第43-45页 |
| 4.3 营地培养目标与模块的拟定与筛选 | 第45-55页 |
| 4.3.1 营地培养目标与模块的拟定 | 第45-48页 |
| 4.3.2 营地培养目标与模块的筛选 | 第48-55页 |
| 4.4 我国青少年营地课程设置方案的构建 | 第55-60页 |
| 4.4.1 我国青少年营地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 第55-57页 |
| 4.4.2 青少年营地培养目标设置 | 第57-59页 |
| 4.4.3 青少年营地课程模块内容设置 | 第59-60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0-63页 |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 5.2 建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附录 | 第66-83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3页 |